對于“人才”的定義,有一種概述是:能以自身人力資源滿足“需要”的人。金融服務業在全面對外開放前夜的人才創新是一個重要戰略命題。有專家認為,在探討這個命題時,應思索中國人有些什么,還缺乏什么,如何彌補我們所或缺的東西。
那么,金融機構應如何從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方面著手,創新與培養金融人才呢?金融人才培育的關鍵是什么?在日前舉辦的第四屆金融人才論壇上,與會人士表示,對于即將全面開放的金融業,人才已經成為突出的問題
銀行業:人才創新考量職業水準
金融服務業在全面開放條件下的人才創新是一個重要戰略命題。金融人才的創新與培養應從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層面著手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 易綱
今年12月11日,中國金融業將全面對外開放,并面臨全球競爭,金融人才也將在全世界范圍內進行配置。
金融業是具有充分競爭力的,但我們的人才是否具有在金融業全面開放條件下的競爭能力,能否達到行業標準,能否達到職業所需的技能要求、道德規范和職業精神,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金融服務業是知識密集型、勞動密集型、對人員要求非常高的行業,因此,金融人才問題應從職業標準、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方面思考。
職業標準的基本含義金融業和其他諸多行業一樣,在數百年長期發展與競爭后,職業標準越來越有了清晰、規范、統一的規定,分工也越來越細。一個基本要求,首先是要有專業知識。如要成為精算師,就有年限、級別、專業考試等許多要求,其標準是規范的、量化的、精細的。
職業道德規范專業人才是以自己的專業為人力資本和謀生手段,以專業知識服務于社會并獲得回報,如律師、會計師等,他的道德規范是必須誠信,不虛假。這就要求專業人才必須具有獨立人格,不能屈從、看領導臉色行事,而要以職業和專業為標準,要有原則、是非觀念,以人為本,否則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達不到職業道德的標準。
中國人講人情,在諸多的人情關系下,能否做到排除各種壓力?用專業標準,把握原則,獨立判斷事務,比掌握專業更重要。這是中國專業人才與國外相比差異巨大的地方。
有了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后,市場會如何對待呢?是否是好人有好報呢?西方社會的發展證明,好人的確有好報。如美國幾家著名的投資銀行、會計師事務所和跨國公司都是按照市場的要求,堅持原則、規范行事,有很好的職業道德操守,所以,這些企業蓬勃發展,得到了市場的肯定。這些企業中堅持原則與規范的優秀員工在市場上千金難求也是明證,而安然等則是最好的反證。
職業精神職業精神要以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為基礎,這是對人才更高層次的要求。
這些精神恰恰是中國目前最缺乏的。中國有數千年封建專制傳統,以致于社會的框架基本上為官本位:下級絕對服從上級,官大一級壓死人,官大的人說了算,大家沒有獨立的人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文化培養不出職業文化,所培養的只是官文化、奴性文化。國人對如何當官、如何處理上下級關系、如何溜須拍馬的能力可謂與生俱來,不用反復培訓與教育。而對于專業的職業文化的教育則是極其缺乏的。
金融服務業在全面開放條件下的人才創新是一個重要戰略命題。我們在探討這個命題時應思索中國人有些什么,缺乏什么,如何彌補我們所或缺的東西。所以,金融人才的創新與培養應從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等層面著手。
證券業:人才培養要持續不斷
中國畫是寫意畫,講究神似形不似。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這是不可取的。我們學習外國的資本市場時,要求形似而非神似
□中國證監會紀委書記 李曉雪
在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后,中國的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當時,資本市場所涉及的證券監管、公開市場業務、開放式基金等概念,我們還沒有學習過,于是,大家只能到處查找資料,反復思索,當然更談不上創新。通過此,我們深感人才的重要,人才培養的重要,人才的持續培養更重要。
中國畫是寫意畫,講究神似形不似。但是,在市場經濟時代,這是不可取的。我們學習外國的資本市場時,要求形似而非神似。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出現過許多轉折,多少英雄人物湮沒于滾滾洪流中。為什么?原來熟悉的發展環境沒了、原先熟悉的知識和技能用不著了。所以,在曲折發展的道路上要有遠見,要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人才的重要性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每個人體會有所不同。中國證券業從4年的硝煙中走來,證券人才流失了四分之一,一方面形成了退出機制,另一方面讓證監會處理市場的能力成熟起來。但是,系統性、全行業的風險也開始出現。
我認為這是基本準則與理念出了問題:一是客戶保證金被大規模挪用。許多證券公司錯誤地認為,客戶保證金銀行可以用,自己為何不能用?相當多的證券業內人士也持此觀點,這是中國證券業從業人員的理念出了問題。
中國證券市場產生的時間很短,大多數證券人才來自銀行業,從其他行業來的也不少,人員錯綜復雜,無統一的思想理念,也缺乏統一規范的培訓。在市場快速發展前進的時候,人才培養未能跟上,出現了短腿。
二是風險控制存在先天的不足或者是畸形。和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國證券業非常特殊,是先有營業部再有總公司。營業部的組織體系與資金高度集中,總公司組織體系與資金卻高度分散,總公司往往只能進行宏觀管理,業務全在營業部,這和國外的情況差異較大。由此,造成總公司控制風險的能力較弱,同時,行業特性又使得營業部拆東墻補西墻,寅吃卯糧,不易暴露風險,從而使得風險加大。
可見,人才培養問題是開放中的戰略問題。資本市場的改革能否成功關鍵在于人才。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到目前為止,資金、機構都不成問題,所缺的恰恰是人才。人才的培養不能立即跟上,影響了整個金融市場改革的步伐。我們要在新的視野下,重視人才培養問題。
金融人才如何培養高校在金融人才培養方面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缺乏在職培訓。在金融市場發展中,人才培養問題未充分重視,這是在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最致命的。高校畢業的學生剛進金融機構時,只是“毛坯”,要成為專業人才還要經過持續的培訓。我們的培訓注重短期效應,但國外的培訓是長期而不斷的持續培訓。
所以,我們的金融高校和金融機構要在長期不斷的持續培訓上增加更大的投入,這樣,培養出的金融人才才能符合開放市場的需要。
保險業:要實施人才興業戰略
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發展迅速、潛力巨大,新建保險機構難以引進高素質人才。實踐證明,保險機構又快又好的發展與能否選好人才密切相關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 魏迎寧
今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在建設目標和任務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提出要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所以,保險業必須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發展,做大作強。
但是,我國保險業發展的最大問題,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乏人才。保險從業人員比例高,但總量依然不夠,高素質人才匱乏。保險人才包括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保險營銷人才、監督管理人才,其中最為缺乏的是經營管理人才和保險營銷人才。
目前,保險人才的培養速度低于保險業務的發展速度,也低于保險機構的增設速度。近年來,中國保險市場發展迅速、潛力巨大,新建保險機構難以引進高素質人才。實踐證明,保險機構又快又好的發展與能否選好人才密切相關。另外,人才的爭奪和流動無序頻繁的現象嚴重。這不但大大增加了保險機構的經營成本,而且損害了企業形象,降低了客戶服務的標準。
為了保險業又快又好的發展,盡快地做大做強,必須加快保險業人才的隊伍建設。要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堅持以人為本,擴大人才規模,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素質,拓寬培養渠道,努力建設一支適應保險業發展的監管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保險營銷人才隊伍。
因此,我們必須做到,一是健全保險人才的管理機制,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完善評價標準,建立以業績和能力為重點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堅持有序的規范流動;二是改進保險人才教育制度,建立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訓體系,廣泛吸引各界各類人才參與保險業,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海外高層次人才。
監管部門、行業協會和保險公司各自要找準定位、發揮作用、互相配合,才能做好保險人才隊伍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