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集中采購
通過采購量的集中來提高議價能力,降低單位采購成本,這是一種基本的戰略采購方式。許多國內企業紛紛建立集中采購部門或貨源事業部,對集團的生產性原料或非生產性物品進行集中采購規劃和管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采購物品的差異性,提高了采購服務的標準化,減少了后期管理的工作量。但集中采購也增加了采購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的難度,增加了后期調配的難度。對于地區采購物品差異性較大的企業來說適用性較小。
2.擴大供應商基礎
通過擴大供應商選擇范圍,引入更多的競爭,降低采購成本??鐕髽I紛紛涉足中國,將中國作為原料采購中心和制造中心,就是一個例證。但對于某些核心生產和服務機構的原料/產品企業來說,往往會與少數戰略合作伙伴建立長久關系,在保護核心技術的專有性的同時,也便于共同進行新產品/服務的開發和改良
3.優化采購流程和方式
在將“采購量”和“供應商”數量這兩個硬的客觀影響采購成本因素進行優化之后,進一步成本降低空間轉向軟的管理優化方面。
例如:通過招投標方式引入競爭,充分發揮公開招標中供應商之間的博弈機制,科學公正的選擇最符合自身成本和利益需求的供應商;通過電子化采購方式降低采購處理費用;通過科學的經濟批量計算合理安排采購頻率和批量降低采購費用和倉儲直接和間接成本;以及對供應商提供的服務和原料進行有選擇的購買。
事實上供應商提供的任何服務都是有價格的,以直接或間接形式包含在價格中,所以企業可以將其細分,選擇所需的原料及配套服務,以降低整體采購成本。
4.原料/產品/服務的標準化
在產品/服務設計階段就充分考慮未來采購、制造、儲運等環節的運作成本,提高原料、工藝和服務的標準化程度,減少差異性帶來的后續成本。這是技術含量更高的一種戰略采購,是整體供應鏈優化的充分體現,但技術可行性往往是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