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樹立供應鏈整體觀念。要在保證供應鏈整體績效的條件下,實現供應鏈各成員企業間的庫存管理合作,需要對各種直接或間接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如供應鏈企業的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價值追求等。要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條件下,通過協調各企業的效益指標和評價方法,使供應鏈各成員企業達成共識,從大局出發,樹立“共贏”的經營理念,自覺協調相互需求,進而建立一套供應鏈庫存管理體系,使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所有參與者在績效評價內容和方法上取得一致,充分共享庫存管理信息。
其次,要精簡供應鏈結構。供應鏈結構對供應鏈庫存管理有著重要影響。供應鏈過長、各節點之間關系過于復雜,是造成信息在供應鏈傳遞不暢、供應鏈庫存成本過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優化供應鏈結構,是保證供應鏈各節點信息傳遞協調順利的關鍵,是搞好供應鏈庫存管理的基礎。因此,應盡量使供應鏈結構朝扁平控化方向發展,精簡供應鏈的節點數,簡化供應鏈上各節點之間的關系。
再次,將供應鏈上各環節有效集成。集成供應鏈上各環節,就是在共同目標基礎上,將各環節組成一個“虛擬組織”,通過使組織內成員信息共享、資金和物質相互調劑,優化組織目標和整體績效。通過將供應鏈上各環節集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供應鏈庫存管理系統復雜性對供應鏈庫存管理效率的影響,使供應鏈庫存管理數據能夠實時、快速地傳遞到各個節點,從而大大降低供應鏈庫存成本,對顧客需求做出快速的響應,提高供應鏈庫存管理的整體績效。
四、供應鏈庫存管理運行機制
供應鏈庫存管理強調各節點企業的長期合作,需要一種明確的制度安排來強化各節點企業合作的持久性,以抑制各節點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諾思曾經證明:當交易成本為正時,制度是重要的。建立合理的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是保持供應鏈的庫存管理系統運行穩定健康的重要方法。供應鏈庫存管理機制的建立應主要從以下三個層次著手:
第一層次,建立供需計劃協調管理機制。包括建立共同合作目標、庫存優化計劃和協調控制方法、信息溝通渠道,建立利益的分配和激勵約束機制、風險分擔機制,以保證信息在供應鏈上傳遞的準確性和及時性。
第二層次,建立供應鏈庫存運行機制。主要包括制定合同規則、協作交易規則、庫存信息共享規則、訂單處理規則以及應收、應付賬款財務結算規則等與供應鏈中庫存物流運作相關的各種規則章程,以保證供應鏈上各節點企業相互合作的良性循環和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
第三層次,建立供應鏈庫存管理績效評價體系。如運用財務指標、內部流程評價指標考核企業間的合作程度與經營狀況。通過對考核結果的分析比較,發現庫存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改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