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化營銷也可能是一個陷阱
提出這個觀點似乎有點和流行的看法格格不入,因為我們一直都在講營銷差異化,品牌個性化,一直都在講獨特的競爭優勢。從過去到現在經典的營銷和營銷傳播理論,幾乎都在關注為什么要差異化和如何差異化這個問題,USP是這樣,細分市場是這樣,品牌理論是這樣,定位思想是這樣,整合營銷傳播理論也有這種傾向。邁克爾.波特甚至認為創造競爭優勢的途徑無非是兩條:總成本領先和差異化。然而反思我們在尋求差異化過程中的方法和路徑,有時候連自己也不得不感到沮喪,因為在追求差異化營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品牌或者產品,所采用的幾乎是毫無差異化的方法。
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已經有很久一段時間了,本月超超即將答辯的學位論文就是做的這個題目:《差異化營銷傳播中的類同質化現象》,當然他寫的很詳細,洋洋灑灑五、六萬字,從理論到實證,最后把類同質化作為一種競爭策略來探討,雖然尚欠深入,但卻是良好的開始。實際上幾乎可以肯定的說,差異化營銷本身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營銷陷阱,這與當今市場營銷中的模式化追求大有干系,因為按照模式化的操作方法,雖然每個公司甚至產品,尤其是那些試圖創建自己個性的品牌,都在試圖構建差異化特性,但是這些產品和品牌在尋找差異化過程中的路徑卻幾乎如出一轍。簡單地講幾點就可以有所了解:首先是大家所信奉的差異化理論本身毫無差異,你得在細分市場中尋找目標市場,你得根據細分市場和消費者情況進行定位,然后按照這個定位方式再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傳播。而新的陷阱就可能在這個時候產生,因為從一開始在細分市場的時候,你所運用的細分方法就可能和你的對手完全一樣,最常見的以人口統計為基礎的細分模式,大家都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得出的結果大概是沒有多少差異的。你分析了市場,分析了消費者,甚至分析了競爭對手,最后你的結論卻和你的對手沒有多少不同,于是你就很有可能再追求差異化的時候,又陷入了另一個新的類同質化泥潭。
舉個例子來看,同樣是著名的運動品牌,在耐克(NIKE)和阿迪達斯(ADIDAS)之間,除了品牌名稱的差異之外,誰能說得出他們到底有多少不同?寶潔的洗衣粉“汰漬”和聯合利華的“奧妙”又有多少差異華?還有佳潔士牙膏和高露潔牙膏……即便是這些以品牌形象鮮明著稱的產品,也很少有消費者能說出它們的差異化特征。雖然如此,但是他們照樣可以達成自己的營銷價值。這就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第一,差異化營銷雖然意圖是實現差異化,但卻未必就能夠創造出差異化品牌認同;第二,執著于差異化追求甚至過于迷信,很可能會蹈入差異化偏執的陷阱。我曾經對一個很熱衷數據分析的年輕教師說起這個問題,那時候他已經博士畢業又進入博士后研究,我先是略顯狡猾的給他設置了一個問題:你認為你的數據分析方法是不是很科學的方法?回答“是”。接下來又問:那么運用這一方法所得出來的結論應該是必然性結論,甚至是唯一的結論了?對方遲疑了一下又回答“是”。好,圈套就在這里了,這就是說你對同一問題的研究和你的導師(一個很著名管理學專家)所得到的結論完全一致,因為你們使用的方法完全一樣,步驟相同,是嗎?到了這一步對方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了,因為如果回答是肯定,那么我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這說明你和你的導師在這個問題研究上并無高下之分,有分別的只是方法而已。如果對方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就可以反過來證明他們所采用的方法并不是科學的,因為他們無法得到確切的結論。
當然,我不是否定差異化理論,我個人認為到目前為止,差異化仍舊是市場營銷和營銷傳播中最為有效的方法和路徑,而問題的核心就是在于你如何去運作。市場營銷和營銷傳播是一項很有創造性的工作,它的創新很大意義上來自于天才的靈感和經驗的積累,而我們現在的操作中模式化的東西太多,就是那么一些理論,在管理學院和MBA課程上顛來倒去,受到熏陶的那些營銷精英們大都在用同樣的方式在做同樣的工作,這樣一來你想不蹈入新的陷阱都不可能。這些都提醒我們要關注一個問題:市場營銷的終極對象是人,而人不是簡單的數據,而是豐富的變化的可感的。好像是維克多.雨果在《海上勞工》的扉頁上寫了這么一段話:“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睜I銷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人性,有時候很同質化的兩個品牌,雖然并沒有多少差異化,但是人們仍就會有不同的選擇。這是因為他門除了對自我利益的認同外,自身也給予對象某種差異化,這也許是同質化產品在品牌感知上的某種差異化吧。說到這里得再說回來,我想再一次強調的就是:差異化是一個好東西,但是因為我們創造差異化的路徑過于類同,因此一不小心就會墮入陷阱。因此營銷和營銷傳播中,最重要的不是關注方法和模式,而是關注終端所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