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看好彩電聯盟?
“五一”小長假到來之前,TCL、海信、康佳、長虹、廈華等五大彩電企業再次締結聯盟,抱團應對來自外資品牌日益嚴峻的挑戰。但是,觀察人士對此聯盟并不看好。
2000年以來,本土彩電企業結盟之戲已經上演多起,但是每次都無果而終,嚴肅的合作被蒙上了一層濃重的游戲色彩。人們對是次聯盟不予看好,實在是情理中事。
2000年6月9日,康佳、TCL、海信、創維、廈華、樂華、金星、熊貓、西湖等9家主流彩電企業首次締結聯盟,試圖設立“最低銷售價格”以保障彩電企業利益不受傷害,但是不久即被有關部門以“涉嫌不正當競爭”叫停。此后五年,本土彩電企業幾乎談“聯盟”即色變。
2005年5月28日,借召開行業協會之機,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海爾、上廣電、廈華、熊貓等九大彩電企業,宣布成立“國內市場協調委員會”,試圖以此聯手抗衡家電連鎖。但是,該市場協調委員會并無任何實質舉措出臺,實際上是一出生就死亡。
2006年初,鑒于日、韓、臺液晶面板企業對上游資源的控制已嚴重制約中國彩電產業發展,TCL、創維、長虹、康佳四大彩電巨頭在深圳宣布發起成立“聚龍光電”公司,攜手進入液晶面板制造領域。但是,接下來的2006年“聚龍光電”毫無進展,到2007年徹底樹倒猢猻散。
2007年3月1日,美國開始對產自中國的數字電視征收高額專利費,中國彩電繼2004年“反傾銷”之后再次遭遇“來自美國的麻煩”。忍無可忍之下,TCL、長虹、康佳、創維、海信、廈華、海爾等13家中國彩電企業決定發起成立專利公司,集體應對美國專利談判。但是不久,該專利公司即無任何消息見諸媒體,是死是活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從“2007年中國出口美國彩電數量同比2006年減少一半以上”這一海關數據研判,該專利公司實際上形同虛設。
歷數近年來中國彩電企業間的合作,基本上都可以用“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只開花不結果”形容詞。中國彩電企業的合作,怎么就那么難?
目前,中國彩電企業處境堪憂,市場份額與品牌地位均受到外資企業巨大挑戰。曾幾何時,價格低廉是中國彩電企業最大優勢,如今,隨著外資品牌不斷降價,這一優勢正在逐步喪失。在巨大的成本壓力之下,我們拿什么“確保價格不高于外資品牌”?我們還有多少降價空間可以用來和外資品牌較量?
在理性觀察者看來,國產彩電的最大短板,即不是價格也不是品質,而是品牌。品牌形象不足導致消費者大量流失。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2007年以來國產彩電放棄“價格戰”,改打“價值戰”,有效改善了本土彩電的品牌形象。遺憾的是,這次結盟以價格較量為重心,有可能讓國產彩電再次踏上“價格戰”的不歸路。
實際上,令人擔心的還不止這些。在觀察者看來,除了利益分歧有讓聯盟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之外,還存在法律層面的風險。這種確保價格不高于外資品牌的約定,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壟斷”,并不為健全的市場經濟所允許。
國外也有企業間的合作,但多為技術層面的合作,聯合開發,成果分享,絕少有市場前端的營銷合作,怕政府以“不正當競爭”為由追責。
頻繁地結盟散伙,再結盟再散伙,折射出國產彩電企業復雜的內心感受。在觀察者看來,中國彩電企業的當務之急不是結盟,而是好好地塑建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