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巴拿馬查出國內出口的牙膏含有二甘醇,隨后,內地牙膏產品相繼在美國、新加坡、中國香港遭遇安全質疑,不少產品甚至被停售,初步估計損失在1000萬美元左右。
6月11日,中國第二大輪胎生產廠商杭州中策在美國的進口商美國外國輪胎銷售聯盟有限公司(FTS),向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提交了召回中策輪胎的報告。因為在2006年8月發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導致兩人死亡的車禍中,安裝在事故車上的輪胎,正是由杭州中策生產的“Telluride”牌輪胎。如果各種相關指控成立,杭州中策出口到美國的多達45萬條輪胎將被召回,召回費用最多達6400萬美元。
6月21日,全德汽車俱樂部(ADAC)對外發布第三方碰撞測試結果,華晨出口到德國市場的尊馳(BS6)在測試中只得到一顆星的成績。按照ADAC對測試結果的評價,BS6轎車“存在發生能危及生命的事故風險”。
6月28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發布進口預警,對來自中國養殖場的五種水產品——鯰魚、與鯰魚類似的巴薩魚、鯪魚、鰻魚和蝦實行自動扣留,并拒絕其入境,理由是在這些產品中查出未經批準的獸藥殘留,這些物質或能致癌,或會使人體產生對抗生素的抗藥性反應。
7月18日,美國消費者產品委員會宣布回收6款有安全問題的中國產品,包括電筒、氣泵、微波爐和童鞋。
7月19日,菲律賓食品藥品管理機構從上海冠生園生產的大白兔奶糖中檢測出致癌物質甲醛。
一場針對“中國制造”的信任危機正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危機從寵物飼料開始,迅速擴大至海產品、牙膏、藥品、玩具等等,先是被點名、被懷疑,進而面臨下架撤貨,最后出口被迫停止……
成長的煩惱
放眼自20世紀后半葉以來新興工業國家的歷程,會發現現在的處境并非中國獨有,而是幾乎所有新興出口大國曾面對的現實。幾乎可以這樣說,中國制造的這次信任危機是可以預見的,這是中國成長必將經歷的陣痛。在我們之前,日韓制造也曾遭遇到相同的危機。
上個世紀70年代,隨著日本汽車對美出口數量達到了百萬臺以上,日本品牌的汽車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加。由于相關報道的增多,美國人開始懷疑日本汽車價廉沒有好貨。面臨日本汽車劇烈競爭的美國汽車行業,也開始借機詆毀日本汽車的質量,主張對日本汽車進行嚴格檢測。代表美國汽車行業的美國汽車工會還直接對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對日本汽車進口實行限制。在當時國會召集的聽證會上,充斥著對日本汽車及其質量的不信任聲音和不滿情緒。
同樣,當韓國現代汽車于1986年以近5000美元的低價敲開美國市場大門之后,但隨著質量問題的很快暴露,現代車的銷量很快一路走低,并成為美國人的笑柄。當時美國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說:“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現代車?!?
危機的原因
應該說,中國的出口產品整體上是被進口國的經銷商以及當地消費者認可和接受的。中國出口的產品質量符合進口商的要求和進口國關于質量的規定,而且都經過法定的檢驗。但是,接踵而至的質量問題也清晰的表明了一個事實,中國的出口商品中肯定有害群之馬。
者以為,造成中國制造信任危機的原因主要有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