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手機接二連三撤出中國,現在基本已經退出了中國市場。2006年,日本廠商的DC問題不斷,尼康電池危機、索尼CCD質量事件、產品召回公告,使得企業聲譽一落千丈,而到了2006年底,NEC
而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中國絕大多數消費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質量上乘”的代名詞。是什么導致日企日漸衰微,步入沼澤?
沒有持續型的全局戰略
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于日本在
《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升值,迫使日本企業到國外進行生產加工,這就是日本對中國作為生產基地感興趣的原因。所以日本對中國的興趣,最初只是想讓中國成為自己的海外生產基地,以避免國內由于日元升值造成的高成本的影響。因此,日本企業沒有努力在中國建立品牌,這其實是他們失敗的開始,他們沒有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
直到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日本企業才改變了過去的觀念,才意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但是,很快就發生了亞洲金融危機,他們的觀點隨之又變了,認為中國市場并沒有之前想的那樣誘人,中國市場會成為包袱等等,所以對中國又失去了興趣。
2001年,在日本掀起中國威脅論,認為中國崛起會引發日本的危機,這種言論對日本產生了巨大影響,并且在日本迅速擴散。中國威脅論遍布日本,他們覺得需要進入中國了。2002年,隨著中國加入WTO,他們開始正式進入中國??梢钥闯?,日本對中國市場的理解斷斷續續,在中國的戰略也沒有持續性可言。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期,他們低估了中國市場,后來當他們意識到中國市場的潛力時,又開始過多擔心風險問題,因此,他們的戰略只是在不斷變更之中。
比如在中國的手機市場,當時有很多日本企業,但是現在,連一個日本企業都沒有了,他們一開始就不愿意投入大筆資金,當然不能存活。因為對市場的不確定,他們花費在廣告宣傳上的費用遠低于諾基亞和摩托羅拉,他們只進行小筆投資,抱著掙了錢再進行投資的想法。因此日企在中國的戰略是權宜之計的,他們在中國投資最多,但只想規避風險。
在理解中國市場方面,西方跨國企業(包括
與
自1992年中韓建交以來,韓國對中國投資經歷了兩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期是盲目擴大投資期:都以石油、鞋帽、雜貨等低附加值輕工業及 中小企業(行情 股吧)為主,并選擇在地理、
1992年韓國對華海外投資僅為總海外投資的11.6%,而2004年已增長到了38.4%,2005年更是到了41%,中國一躍而成韓國最大海外投資地區。在正式投資中國之前,韓國主要海外投資市場為美國,但2002年中國超過了美國,且兩者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大,韓國對美國的海外投資比重由1992年的28.5%下降到了2005年的19.4%。
圖一:韓國對華投資變化情況(單位: 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鑒于以上這些,很容易得出三類企業的特性。歐洲企業可以被稱為拓荒者(explorer),他們一開始就認識到了中國市場的潛力,他們緩慢有序、深入地滲透進來,因此非常具有競爭力。日企則是盤剝者(exploiter),他們只想快速、短期獲利,只是利用中國的資源用作全球生產。韓企可以被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