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進程緩慢
傳統上,西方公司的亞洲總部一般設在日本、香港或者新加坡。但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西方公司
在本地化方面,日企比西方企業要落后得多。首先體現在關鍵決策上,依靠日本人內部作溝通,自己做決策。但這樣做的后果是決策緩慢。比如要在中國做廣告,從申報到總部的審批,一般至少要一兩個月。以推新機來看,如果中國市場青睞折疊的某款機型,而要申報做這樣的機型要等到兩三個月,那時市場早已變了樣。又比如,手機市場產品的生命周期很短,設計更新快速,而日本企業的更新速度僅為韓國和西方企業的三分之一。
另一個錯誤是日企總試圖實行日本的管理方式。根據2004年版中國日本商會以及2003年版的中國
韓國跨國企業與日本相似,多數韓企人力結構仍是普通職員為中國人,中層管理人員以上為韓國人。但近年來取得一些進展。根據三星經濟研究院對553家在華韓國企業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成為中高層管理人員。見圖二。
圖二:韓國企業人力結構現狀
來源:三星經濟研究院(503家公司作答)
與西方跨國企業的活躍的研發
嚴格控制、整體化、速度快、簡單決策和運營連續性這些因素,曾經是
與日韓企業相比,西方的文化能夠容納各國的文化,因此文化中很容易吸納本土管理者,實現企業文化的迅速本土化。同時西方公司開始全球化要早得多,因此更加開放,具備更包容的多元化組織,組織結構也更扁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