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也好,公益也好,其實并沒有本質區別,企業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表明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贏得社會大眾的認同,提高企業美譽度,增強企業長期競爭力;另一方面給外界傳達一個本企業有實力的信息,增強員工和消費者的信心。公益行為是一項社會公關活動,通過無償的舉動建立積極正面的企業形象是公益營銷的真正意義所在。
將企業的“善行”傳達給社會大眾,贏得品牌認同,進而贏得長期競爭力,這是公益營銷的使命。
國外就當地直銷企業的公益現況進行了調查,調查反映出的事實是,他們并不指望公益直接推動業績,他們認為讓公益單純化才能擁得真心回饋。而諸多內地直銷企業也在從事公益,希望他們也能以此心態坦然對之。
過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直銷事業在媒體上總是負面消息居多,事實上,絕大部分的從業者不僅是正正當當的生意人,更是熱衷公益的善心人士,或響應或發起,愛心絕不落人后。如同雅芳中國臺灣分公司總經理所言,這類具有社會教育意義的正面信息,因為時間拖得又長、又沒有沖突性,不符合新聞處理的原則,所以企業不僅要花錢做公益,還要花錢做廣告、辦記者招待會、發新聞稿,為的是喚起大眾對弱勢團體的關注。
究竟直銷從業者多年來在社會公益方面做了哪些付出和努力呢?從對國外直銷企業公益事業的20份有效調查回函中我們看到,僅一家成立3年多的美商公司表示,依照公司的策略,公益活動均由總公司統籌規劃,所以目前在中國尚未有任何公益計劃,其余幾十家企業,均做過公益活動,而且有80%是定期且持續性地在進行,12家有固定捐助對象。在經費來源方面,有7家成立基金會,一半以上企業每年編列固定預算,也有的是搭配業績提拔一定比例,或者發動募款等等。
企業參與公益活動的方式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認為,通常企業參與公益活動會有幾種方式:
一、善款贊助:提供經費贊助某項活動。社會上需要捐助的對象實在太多,企業通常會選擇與自身目標相吻合的社會公益事業,以提升品牌形象。例如,雅芳鎖定女性,訴求乳癌防治;安利為了鼓勵弱勢激發生命中的無限可能,而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支持性的就業機會;如新將“善的力量”發揚到世界各個角落,非洲、雨林,上山、下海;克緹因對文藝、體育活動的大力支持,成為文馨獎的???。
二、實物捐贈:將產品或服務捐贈給非營利組織。幾乎所有從業者在這部分都相當大方,也相當及時,如921震災之后、SARS盛行期間、逢年過節,營養保健品、防御用品、禮物、禮盒,從業者的捐贈毫不吝嗇。
三、志愿服務:主動將員工或直銷商組織起來,為特定弱勢對象提供服務。例如,一日義工、為福利院的兒童圓夢、帶罕見疾病病童出游、免費提供健康檢查、舉辦勵志慈善活動、義賣等等;從業者出錢又出力,在實際接觸與服務當中,更能體會對方的困境、珍惜幸福的可貴,激發奉獻、回饋之心。
公益營銷能為企業帶來什么?
平心而論,公益活動確實是讓企業較易贏得大眾認同的一種方式,所以它也常常成為企業用來提升形象、提高業績的一種策略,稱之為“公益營銷”。
藍哥智洋國際行銷顧問機構指出,“公益營銷”是21世紀企業不得不走的一條路。就自發性角度,在企業規模變大、獲利之后,自然愿意回饋社會;就消費者角度,當企業具知名度、市場占有率提高后,對企業的要求不止于提供產品與服務,而是關懷、照顧社會。從品牌營銷的角度,如何將企業的“善行”傳達給社會大眾,贏得品牌認同,進而贏得長期競爭力,這是公益營銷的使命。
雖然說行善不需求回報,但如能為企業帶來額外的效益,則更加功德圓滿。在一般人的認知中,公益營銷,第一,可以樹立企業良好形象,為開拓市場打下良好基礎;第二,可以造就企業文化,增強組織凝聚力;第三,獲得媒體宣傳、政府關系資源的開發等附加效應,畢竟投資公益活動帶來的附帶宣傳比單純的廣告宣傳更能獲得社會認同,更有利于樹立企業形象。
公益行為是長期戰略而非短期戰術行為
公益行為不等于一個活動,一次捐贈,它應該成為企業的一種長期戰略行為而非短期戰術行為。許多跨國公司都以積極參加中國公益事業的方式,作為他們融入中國社會、實現本土化以獲得中國民眾認可的策略可口可樂投入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公益活動——希望工程,并且十年如一日的堅持。1993年至今,可口可樂公司已在中國捐建了52所希望小學,100多個希望書庫,使6萬多名兒童重返校園。因為中國是長期的戰略性的市場,可口可樂選擇農村教育作為突破口,在4年前就成立公益事務部,全力負責公益項目的策劃、實施和跟進工作。在可口可樂公益事務部的電腦里,存有捐建的52所希望小學的詳細資料和信息,并與28個裝瓶廠緊密配合,一同為這些希望小學持續服務??煽诳蓸氛J為,對企業來說,做好公益事業,最重要的是高層要親自參與,不能只出錢,不動心。
摩托羅拉公司一進入中國就提出“做社會好公民”,迄今已為中國教育事業捐資累計2100萬元人民幣;柯達公司則推動銀行為下崗工人提供購買彩擴設備的貸款,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
國際知名的跨國公司已相繼成立專門的公益事務部,由企業高層直接管理在不同地區和市場的公益項目。
日本企業在中國的口碑遠差于歐美企業,主要原因在于,與歐美企業相比,日企不注重對中國公益事業的投入。有調查顯示,由于日企形象塑造不夠,如果日企和歐美企業做同一事件,公眾的評價會完全不同。如果是歐美企業,大家的反應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一般或認為是錯誤的,但對日企而言,公眾的反應往往是負面的。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與公益事業相連的往往是跨國公司,鮮見中國國內企業的身影。其實中國國內企業對公益事業的投入并不少,這種錯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中國國內企業更多的公益行為主要是由偶然的、孤立的事件所被動參與,例如只有災難性事件發生時中國國內企業才會發生公益行為,而不像跨國公司的公益行為具有系統性和長期性。
時裝品牌Esprit一直強調其個人選擇與自然的精神境界。上世紀60年代后期,Esprit在美國創立時,就確立了以世界和平和自我表現為品牌的主要宗旨,并一直堅持了下來。
當其它公司的促銷還僅僅流于形式時,Esprit卻強調時裝界必須對社會及生活時尚都要負責。Esprit踴躍參與地球日的宣傳活動,把印有“綠色環?!笨谔柕姆b發給職員,在店內張貼環保海報,并鼓勵顧客在市區種植樹木及進行清掃活動。Esprit的一大創舉是把“大自然”引入店內。春天它在亞洲的各分店中都洋溢著花園的氣息,店內放置著很多人工植物、盆景等。夏季,則是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在海報中說道:“每天一蘋果,大夫遠離我”。在過季減價時,Esprit也頗不尋常,它將所有舊的陳列道具都掃上一層白油,或者蓋上凈色的棉布,此舉給顧客以Esprit是沙漠中的綠洲的感覺,使它在亂哄哄的場面里既做了生意又似乎獨享安逸。
Esprit的室內陳列注意宣傳人的價值,時時提醒顧客在穿著時也不忘表達自己的意見,在一個廣告中,Esprit問道:“你會做些什么來改變世界?”一個手持拐杖的女孩子回答:“我希望人家去評定我之所能而不是我的不能?!背松鲜隹谔?,還有另外的口號也被廣泛使用:“所有國家都應該歸還本不屬于他們的東西”及“在每個人決定要孩子之前,應該先上一堂為人父母的課程”,這些詞句在不經意間征服了千千萬萬人。
一直以來,除安利等大型直銷企業有計劃、有創意地在進行外,絕大多數直銷企業的公益活動都是完成任務似地,固守捐款贈物、希望小學等項目,對于公益事業的收效似乎跟進不力,更別提思考更合理的能夠雙贏的創新公益方法了。不能“授漁”,又何必施舍式地“授魚”呢?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創新公益思路,必須引起企業家們的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