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真的出不了大師?
編者按:前不久《環球時報》就“這個時代有沒有大師”這個話題作一專題討論,請一些知名人士發表看法,有關記者特在北京采訪了王志綱,由于戴欣明目前在策劃界的地位,很多人想聽聽總策劃師、戰略策劃家戴欣明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搜房網博客頻道執行主編王方就這個話題與戴欣明進行一番對話。
相關鏈接:王志綱的博客文章:《這個時代還出不了大師,但這是一個孕育大師的時代!》
下面是對話的電話錄音整理:
【王方】:你怎么看“這個時代有沒有大師”這個話題。王志綱認為,這個年代需要能貫穿古今、打通學理與事理的人來問診和把脈,需要歷經變革的人對變革記錄、思考與粗加工,為后世留存史料,為大師積攢養分。他認為這個時代還出不了大師,但這是一個孕育大師的時代。
【戴欣明】:謝謝王方,首先我感謝搜房網給我的機會讓我來談談這個話題,這個話題是應該談的時候了,為什么?
|博銳|42
首先,我要知道什么是大師。很多人的理解都不同,并且在泛大師化,認為某人在某個領域小有優勢甚至有些成就,馬上被稱為大師,這些人只能是“家”,而不能被稱為大師。能稱為大師的人一定可以在很多方面都能稱為家。比如曾仕強即是管理學家,又是社會學家,還是人文學家等等。
其次,我們國家的大師和國際上的大師標準不同,確切地講,我們國家正在和國際上所要求的靠攏。在現在這個階段,特別是建筑上“洋大師”和“土洋結合的大師”占了半壁江山。
比較一下咨詢業,咨詢業在中國發展了10多年,不是做培訓就是賣產品,真正的咨詢只占較少的份額。我曾經就這個問題寫過一篇文章,是講我又見到營銷大師科特勒的感受。
……當他現場回答大家提問的時候,他的大師本色凸現出來,那些有幸同他同臺回答與會者的嘉賓形成了天壤之別,演繹了一場培訓師和大師的精彩對話。我的感覺是,那些培訓師級別的嘉賓不說好過說,當然這些嘉賓在很多場合也被稱為“大師”,他們在大師的面前如同“跳梁小丑”。 為什么,只是理論家。
在中國能做到這點的人不多,更多的是理論與實戰分立的,而且所謂主流的學者還倡導這樣,當然,他們因此也就是學者,不是大師。這也是我們國家的咨詢行業逐漸分裂為培訓市場和操作市場(整體運營:類似經理人,和專項服務:類似律師等)的原因,不是我們國家沒有咨詢服務的土壤,而是在這樣的土壤上成長起來的人很少。一個咨詢人員的綜合能力還沒有被咨詢的綜合能力強,請問,你如何做咨詢哪。培訓可以,專項服務也可以,咨詢就不行,并且很多企業被“咨詢”搞怕了。為什么,因為實際上很多人只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本事,更慘的是醫治錯了,這是我們咨詢市場的現狀:這也是必然。
大師就是說話“一句頂一萬句的人”;世界級營銷大師米爾頓 • 科特勒就是如此。我為什么這樣說,說明米爾頓 • 科特勒的理論已經是高度同實戰結合的產物,已經熔化到他的“神經”里,所以他能說出與眾不同的話,沒有經過準備的;出口成章,并且句句真知灼見。
什么是大師話語,在不經意間的對答。在中國有孔子的《論語》,都是他的弟子們記錄孔子與弟子的對答成為《論語》,而讓我們學無止境??鬃娱_創了儒家哲學,愧為大師中的大師。我們如果仔細研讀《論語》你就會發現孔子在很多方面可以稱為大家。
我們可以這樣說,大師一定有自己領域的核心,并在這個核心點畫圈,只有把這個圈畫到一定程度,才可能稱為大師。
王志綱在他的《第三種生存》也談到類似的情況:有一次他看到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其中大陸方的嘉賓是一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另一方是臺灣的著名管理學家,臺下坐的是大大小小的老板及職業經理人。在談到宏觀經濟是過了還是過冷,如何推進法人治理結構,大陸的經濟學家表現的還不錯,但一牽扯到企業的具體運作、管理、流程優化等方面的問題這些老板渴望知道的問題時,就“王顧左右而言他”了。相反,那位臺灣學者卻能高來高擋,低來低接。對各個層面的人都有個交待,虛實并探,大有“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之魄。
中國那位經濟學家從學識到人品還是讓人敬佩的,但是同臺灣的那位學者比總覺得差些什么。其實很簡單,老經濟學家從來就沒有實踐過,一輩子做學問。而臺灣學者明顯是理論與實踐高度結合了。我認為我們在很多領域出不來大師同這有很大的關系。
【王方】:你認為王志綱是大師嗎?
【戴欣明】:我認為王志綱是大師,是中國策劃界的大師,當然他主要是在房地產有關領域,他現在策劃的區域會更大一些。他所在的時代鑄造了他的大師地位,可以說時勢造英雄。但是對于很多類似他的人來講,同樣也有那樣的時勢卻沒有出來,這就與王志綱的特殊思維有關。王志綱是個媒體人出身,他早年在策劃地產項目的時候的視角明顯遠遠大于房地產所能容納的思維方式,是一種超范圍的思考,在聚焦到一個房地產項目。這是一種專注,一種包圍勢專注?,F在很多人跟著他的腳步策劃出來的項目很多沒有體會到他策劃的精髓。在有一點就是他思維的超前性,這也奠定了他的大師地位。我們現在很多人沒有這樣的思維方式,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更是如此,房子那么好賣,很多人都懶得去想,還談什么思維。
我們需要策劃,而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新策劃,從這個角度看王志綱也是個鋪路者。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的策劃大師的地位。
【王方】:王志綱在回答記者問題時說,這不是一個出大師的時代?!耙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鳥兒,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歌喉?!边@是一個上承資本原始積累、文化少人問津的改革初期,下啟知識的價值被重新認同、“軟力量”被納入語境的過渡性的時代,出的是過渡性的人物。依靠他們特殊年代的知識結構和不可復制的特殊經歷,對層出不窮的沖擊和反應進行初步的判斷和考量,對此起彼伏的觀點和人物進行粗略的梳理和敲打。也許五十年或者一百年后,等這個變局與盤整的大時代過去,我們的子孫后代靜下心來做學問的時候,才有可能出大師。資本的積聚與物質的積累在我們這一代人完成,他們是吃著我們的饅頭和糧食長大的,能從我這里獲得很多《笑林廣記》這樣的筆記和野史。他如果感謝我可以說明一下是吃的誰的奶,如果不說明我也無所謂了。你這么看待他的說話?
【戴欣明】:王志綱是一個時代的大師。王志綱說的很有哲理,他在更高的一個高度看待這個問題。我們不要一味地看國際上的評論什么是大師才是大師。在我們的古老文明中傳承很多中國特有的東西,比如刺繡,這個領域就有這個領域的大師,一代廣繡大師陳少芳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師。陳少芳是廣州美術學院第一屆畢業生,后來轉到刺繡。你看到陳少芳的刺繡作品一定驚嘆她的超凡技藝,對色彩的研究,對藝術的領悟,以及對現實生活的觀察。
我認為大師一定是個有天賦的人?!疤觳攀?%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是愛迪生的名言,看到這里,大家會認為99%的汗水是多么的重要?。哄e!我們還沒有看完愛迪生說的全句就盲目地下了定義,其實:“那1%的靈感(天賦)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重要?!?BR>
從王志綱所做的事情來看,他是個有天賦的人。而很多策劃師只是一些比較勤勞肯干的人,當然不能同王志綱相提并論。
我對于王志綱說:“這不是一個出大師的時代?!庇胁煌目捶?。大師的出現一定要受時代的制約,或者說,大師有時代的代表性。畢升發明活字印刷,我們堪稱他是鼻祖是大師。但是在現在來看活字印刷已經不算什么。從某個領域來看,王志綱這個說話就是對的,比如,科學上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它需要前人前仆后繼,很有可能我們下幾代人才破解,而破解的人被稱為大師。那些“前仆后繼的人”就是王志綱所說的:“他們是吃著我們的饅頭和糧食長大的?!?BR>
【王方】:你的觀點是這個時代有大師,也可以出現大師?
【戴欣明】:對,這個時代會出現大師,還要出現很多大師。
有一點是我們必須要考慮的就是我們的風俗習慣,我們往往把一些人尊稱為大師。還有一點要強調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所出的大師有所不同。
比如,外國人在談論中國的陰陽問題上,多看成“陰”、“陽”兩個事情,實際上是一個事情,是一體的,你就不要指望他們(西方)在易學研究上出現大師,反而在自然科學方面,我認為中國的大師就很少了,他們的實證風格是我們學術領域要趕超的,如果說這個時代出不來大師,我看更多的是這個方面。而在社會科學方面、人文科學方面我們不但有大師,在這個時代要出大師,而且還會出現很多大師。
【王方】:謝謝戴欣明,歡迎您對這個話題發表更多意見。你看還有那些要補充的嗎?
【戴欣明】:謝謝王方。我補充幾點,無論在哪個學科領域,能被稱為大師的人一定是多學科相通的人,就像我經常說,你要是個管理學家,卻不能被稱為社會學家,那說明你只是個理論家,甚至是個偽理論家。
王志綱的“經歷說”我非常的贊同,有不同的經歷再經過千錘百煉就會成就不同的大師。而這個時代正是出大師的年代。
在這個時代,我們很多人都已經是大師了,但是“秉承”中國千年的傳統陋習:謙虛做人,謹慎做事,所以我們自己人為地制止了大師的出現。
我想引用李敖60年代對臺灣美女大量出現所做的評論時說,不是現在美女多了,以前也有美女,時代需要美女的時候,美女就出現了。
大師也是如此,如果這個時代不需要大師,大師決不會出現,反過來,如果這個時代需要大師,大師就一定能出現。而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是非常需要大師的年代,這會讓很多懵懵幢幢的人找到方向,這樣他們可以為我們的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