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工業工程遂發展出幾個重要的領域來處理相關問題。這些領域包括人因工程、作業研究、品質控制、制造、存貨控制,還包括供應鏈管理等等,這些領域都曾經在一段時間有相當杰出表現,也隨即面臨來自科技、經濟變化的挑戰而由絢麗歸于平常??纯丛谧乃腥?,你會發現他們都穿著相當不同樣式的衣服;盡管我們對大量生產仍有所依賴,但我們已跨越至客制化的新紀元。今天的工業世界皆從事于多樣選擇。1920、30 年代,AT&T 率先引入品質控制的觀
念,使得制造出的每一個產品都能保持一致的標準。但是品質控制的概念終于受到相當的挑戰,因為品質控制的方法是在生產完成、品質已經定形后實行。自從田口博士提出品質設計而非品質管制的革命性概念,品質在生產的不同階段中因為不同的目的被實行。我們漸漸地發現品質乃是過程,而這個概念讓品質不僅可適用于生產過程,也能用于服務、教育及其它更多的領域。
然而過去幾年,我們發現工業工程所發展的專業技能,表現并不如我們所預期。供應鏈的出現真的可以幫助工業工程的活力再現嗎?該更深入地研究效率與品質這些議題嗎?未來,我們是該繼續投注心力來定義人因工程、作業研究等主題,抑或是在社會快速的演進下,同步地修正我們的研究方向。
2. 美國及亞洲國家工程學生的就學趨勢希望我的演說能引起各位的討論。再一次提到工業革命,美國可說是相當徹底地實行工業革命,因而工業工程變得相當熱門,且對該國社會福利甚
至是世界其它各國有相當重大的貢獻。在我對工業工程入學數據有所了解后,有些發現使我更加堅信我的信念,有些卻使我相當訝異。首先,讓我們先來看看一般工程畢業生數據的進展;由圖1 我們可以看出過去25 年來,美國獲得工程學士的人數相當穩定。某些學科的學生人數遠大于其它學科,某些則在同樣的時間內人數有所起伏。盡管美國教育相當的先進,然而在這些年來,除了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外,在美國工學院內幾乎沒有其它系所成立。另一方面,在工程學生數成長及普設新大學、系所的亞洲國家,工程學科是成長相當快速的領域。許多商務人士會告訴你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商業市場,而臺灣及日本是個高科技的地方,韓國、印度、香港及馬來西亞?-等也是如此。然而我要告訴各位:工程教育在這些亞洲國家正以高速成長著。如同圖一所示,中國、臺灣、南韓及日本過去25 年來,獲得工程學士的人數可說是呈指數地成長。當然,這和亞洲國家正處于發展中的市場是相關的。沒有需求,就不需那么多的工程師。接著,我們來看圖2,不同國籍的人在美國獲得工程博士的人數。從這些資料可以得到許多結論。外國學生取得工程博士的人數遠比美國學生多,這使我確信我的想法。雖然過去十年來,美國公民獲得工程博士的人數仍維持相當一定。事實上,美國學生對于取得學士后學位顯得相當不熱衷。
圖1. 獲得工程學士的人數
Source: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2
除了兩年前增長率稍有停滯外,中國學生在美國取得工程博士學位一直有顯著的成長。近年來臺灣及南韓學生對于到美國取得學士后學位變得不那么積極,使得臺灣與南韓學生在美獲得工程博士的人數戲劇性地大幅減少。以臺灣為例,去年只有285 人在美取得工程博士,20 年前卻是755 人;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南韓。
圖2. 在美國獲得工程博士的人數
Sourc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001
與此對比,在圖3 我們可以發現,獲得科學及工程博士學位的日本人,過去25 年來成長了4 倍
之多。然而因為日本人很少到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所以日本人在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人數相當少。此外,誠如我之前所提,南韓學生獲得美國科學及工程博士學位的人數是減少的,但在南韓國內所獲得科學及工程博士學位的人卻是增加的。這些過去25年來的增加現象在圖3 可以明顯看出。這些趨勢有許多原因可以解釋之。讓我們來談談中國學生。中國約在20 年前對西方開放其市場。近十年來,中國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在中國國內也以戲劇性地快速授予博士學位。此外,中國學生在美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也逐漸增加。有趣的是,1998 年中國大學授予博士學位給中國學生的人數比起日本大學授予日本學生博士學位的人數多。由于中國人口是日本人口的十倍之多,這可能不值一提,但是中國國民的年收入卻少于日本國民年收入的5%,授予相同數目或更多的博士學位可說是意義重大。對于臺灣人而言,這也是個事實。臺灣人在當地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也大大地增加。如同之前所提,現在的臺灣人大多不愿意遠赴美國取得學士后學位,而這并不只限于工程或是科學領域。這個圖表告訴我們──在工程學科領域上,亞洲是一個快速成長的地方。接著我們來看看幾個例子。首先在圖4 我們可以看到近幾年來臺灣授予的學士、碩士與博士人數。在這25 年來,許多在美學成的臺灣人畢業后紛紛回國。他們需要學生、研究助理,大學因此成長。比起三十年前我還是個學生時候的30 所大學,現在臺灣的大學已超過150 所??纯催@個曲線,太驚人了!臺灣的大學授予學士學位人數可說是增加地相當相當多。若從臺灣的人口數來看,只是美國的十分之一,然而,在臺灣獲得工程學士學位的
人數是美國獲得相同學位人數的35%。同樣的情形發生在碩士學位與博士學位上。造成此情形的理由,第一是如同大多數在座的各位,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工程師與科學家,希望能有學生能幫助你們進行研究。第二,因為經濟起飛,臺灣廣設大學,這些大學包括有高品質也有低品質的大學。在臺灣設立私立大學也可算是個營利事業。這里獲得學士學位的學生很不愿意繼續追求更高的學位,他們更不愿意申請美國大學就讀??傃灾?,赴美就讀的臺灣學生在這些年來是下降的,同時臺灣學生在臺灣獲得的學位數是多有增加的。
圖3. 獲得科學及工程博士學位的人數
Source: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2
因為這場會議是有關工業工程,讓我們更深刻地來看工業工程吧!圖5 是美國、臺灣、南韓及中國歷年獲得工業工程學位的人數。這些資料的來源標注在圖表的下方。以中國為例,工業工程是近十年才有的事,但現今已有95 個相關學系或學程。你必須知道在美國只有不到100 所大學提供工業工程學位。南韓人口是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擁有工業工程學位的人數卻是美國擁有工業工程學位人數的65%?,F今工業工程學科在亞洲國家成長得很快,但為什么有這樣強的趨勢呢?理由除了如之前我所說的外,還有另一個原因。在美國并不容易找到經費來支持工業工程學系或學程。正如我之前所說,工業工程起因于工業革命,效率和品質是引起工業工程的主要動力。工業工程界流行一句口號:『如果你能聰明地工作,就不用太努力工作』。然而今天只要能聰明地工作就行了嗎?難道美國的工程師都不太努力工作嗎?我相信這句口號誤導了許多工業工程學科以外的人,也誤導了其它不少國家的人。我希望大家能深思這句話?,F今的美國
事實存在許多其它的因素來激勵人們追求富足與保持領先。為何工業工程在亞洲國家如此受歡迎呢?我甚至還未提及到另一個發展快速的印度。南韓的工業工程學生數量是很驚人的。臺灣和南韓有很類似的情形。我預測中國將是另一個南韓和臺灣──快速成長的工業工程學系。按中國經濟成長率來看,我預測,再十年,中國將會有200 個以上的工業工程學系或學程。
圖4. 在臺灣獲得工程學位的人數
Sourc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Taiwan, 2001
圖6 相當有趣,南韓工業工程學士學位人數成長速度很快,但相較之下,碩士學位人數成長則較為穩定。博士學位人數也有所成長,但相較于學士學位人數卻不成正比。我給各位看這些數據,是希望各位思考工業工程的學生適合追求怎樣的學位。是學士學位嗎?碩士學位嗎?抑或是博士學位呢?過去20 年,在美國的博士學位人數的成長相當有穩定,有趣的是,這些人大多來自印度、中國、臺灣及南韓?,F在呢?美國人對工業工程博士學位仍不感興趣。臺灣及南韓不再赴美去獲得學位。印度人留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仍相當持平。傳統上,中國人在美國高等教育市場占有很大的比率,特別是工程領域;然而近來留學人數卻有些下降。
圖5. 獲得工業工程學士學位的人數
Source: ASEE Directory of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Statistics, 1993-2001; Korea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DOE, R.O.C.;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圖6. 在南韓獲得工業工程學位的人數
Source: Korea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為何美國的工程教育仍是個非常穩定的市場呢?我們是否能預見美國工程在學人數的下降呢?這些問題相當有趣。為何沒有足夠的美國公民有興趣攻讀學士后學位呢?我舉個例子,多年來Houston 大學里一直都有數百位工程學科的研究生,但沒有一位是美國公民。討論過這些圖,是希望大家看到工程學科以及工業工程學科在美國與亞洲的入學趨勢。你可能好奇會問,工業工程在世界其它地方是如何呢?在歐洲國家,土耳其、西班牙、葡萄牙以外,工業工程并不是一門學科。在南美洲,工業工程于某些國家逐漸受到歡迎,其它國家則不然。在香港、新加坡
及南亞的一些國家,工業工程已經是門學科。至于在包括俄羅斯、德國、印度等世界上的其它國家,工業工程則未被認可為一門學科。品質和效率在工業工程發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現今環境已有所變化。我們不能活在過去今天的環境已變化為一個截然不同的環境。3. 科學與工程領域當前的研究與教育趨勢現今工程研究的趨勢為何呢?我們該如何與本學科廣大的成員,甚至與整個社會維持發展的步伐們呢?工業工程是否仍有它的市場存在呢?希望我接下來的談話不會使各位太過驚訝?,F今的科學及工程研究上,最熱門的主題莫過于是奈米科技、生物科技及全球議題。光是今年全世界關于奈米的產品市場就高達一兆元之多。生物科技與其它全球議題主導著今日的研究主題。擁有效率不再足夠。在某些情況下,有效率甚至不再重要。創造力在現今似乎更是關鍵的。如果你問我未來將會如何演變,我并不能回答你;但是我的確知道現今正在發生的情形為何。工程教育的趨勢是,研究與教學在所有層次上都是結合的。我們總是習慣地認為一個好老師并不能作好研究,一個好的研究者不會是個好老師。但是現今的趨勢是不論教學的層次為何,是大學部抑或是研就所,教學與研究是同等重要;它們是并行而沒有階層性或先后順序的;它們是整合在一起的。我并不需要更進一步地解釋為何具備競爭力
是重要的。關鍵點在于高等教育、工程教育及工業工程教育都是相當競爭的。若你不維持競爭力,你將沒有工作。每個人都在為資源與可見度、為學生與教師、為認同而競爭著。倘若我們不被認同,我們也不該責怪其它不認同我們的人。無論我們在教育與研究上有足夠的競爭力與否,我們都須自我審視。在過去15 年,美國工業工程學系已有所減少或是被整并正說明了此種看法。為了維持競爭力,我們必須更新傳統的研究主題,決定何者該舍去,何者該增列至學習課程?,F今工程教育的趨勢是必須更加地貼近產業問題、以及為解決問題所設立的項目計畫。
4. 工業工程的現今研究主題
現今工業工程最熱門的研究主題為供應鏈及信息相關的主題,包括人與計算機的使用接口?,F今的生活不能沒有計算機、信息與電子商務,即使電子商務已不再像三年前那樣熱門。電子商務(Dot-coms)風潮來來去去。但相信我,電子商務風將再次回來。它們像鬼魂般圍繞著我們。事實上,即使在去年不景氣下,網絡公司仍是成長的行業之一。我們已被電子商務寵壞而不能沒有它。另一個我希望大家思考,重要又不尋常的事是:工業工程是跨領域的學科。很少有項目、議題、主題等,是純粹、唯一屬于我們。非常少?。?!因此,對我們而言,試著維持學科間的界線是錯誤的。即便是不知道工業工程或未受過工業工程學科訓練,許多其它領域的專業人都使用著工業工程技術。舉例而言,無論有無接受過工業工程訓練,所有人皆會排程,而在電信或計算機領域有的人甚至作的比我們還好!工業工程師不僅需要學習參加工程活動,也需要學習參加科學及商業活動。事實上,工業工程學科的界線變得相當模糊。近來,工業工程開始注意到服務業,誠如各位所知,服務業包含著社會相當大的支出,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該產業的杰出研究還很少見。但在美國的許多研究撥款機構已紛紛開始投入服務導向的研究與發展。
5. 工業工程:一個應用學科
工業工程包羅萬象,但是一直還沒有被其它工程學科的同僚所普遍接納。我想提醒大家,工業工程是個應用的學科,我們可以從事理論研究,但是如果理論沒有助于解決問題,那理論就沒有用處。不幸的是,過去20 年來,只有少數重要的發明來自于工業工程師。發明線性規劃內差法的Karmarker 以及發明品質設計法的田口博士,對我們的領域作出了重大貢獻,盡管我們所有工業工程師都研讀他們的發明,但兩人卻都沒有被公認為工業工程師。 Karmarker 與田口博士所提出的問題與方法有許多地方是共通的。兩者都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處理問題、都是處理著應用的問題,也對該豐富主題的理論基礎有所貢獻。但他們都不是工業工程師;兩者所發表的論文也并非刊登在工業工程學科所屬的傳統期刊,如品質與作業研究的期刊。兩人的方法都被廣泛地使用著。因為他們對問題有透徹的了解,所以可以把方法應用到跨學科的主題。他
們先去明了、研究問題,然后解決問題。隨后這些解法被用到其它問題。他們從未提出無關緊要與虛幻的解法,并不是對未存在過的問題發展理論。兩人都對社會與整個世界有著極大的影響。兩者著手于品質相關的議題,而非只是空談而已。我并不是說理論不重要,但是理論必須能支持由它所產生的方法與解法。事實上他們對于其所屬學科的理論面有著重大的貢獻,同時也引起包括只懂理論的人熱烈的討論。簡言之,工業工程師必須做變革的先鋒(agentof change)。我們必須認知這是一個變動中的世界,也須領導其它工程師進行變革。然而我們通常不這么做。也許在一部分的市場,憑著對效率的專注,我們能有些貢獻,但這并不能使我們成為變革的先鋒。為了成為變革的先鋒,我有幾點意見想與大家分享。即使某些工業工程議題在現在可說是相當熱門,但是我并不認為所有人都需要跟隨同一股風潮。在評估世界社會的需求上,我們必須花更多心思,去體察多元社會的多元的需求。在某些社會,效率仍是重要的。在某些社會的某些部分,效率理論仍舊有其重要性。但是某些社會中的其它部分則已超越效率問題,他們有其它的關注議題,而工業工程師必須更具創意來因應。唯有置身在前端、發
展新的想法概念,我們才能成為社會上受尊敬的領導人。
6. 社會的攸關性
幾個禮拜前,我到香港拜訪一些工業工程學
系,像是在課程、教育及關于香港社會的研究上,都有相當杰出表現的香港中文大學。他們并非抄襲美國的課程,反而發展財務工程及人機接口的程序來滿足香港人雙語翻譯的需求。建立與所在社會的攸關性,滿足在地社會的需求是非?;镜囊?。同時,別忘了我們也必須對全球社會有所貢獻。我們身在工程領域內,可以從事科技,可以從事管理。但是我們必須能對全球社會有所貢獻。我們必須能對知識有所貢獻。一旦社會不再記得任何有關我們的貢獻,就是我們該離開的時候。我們可以有兩大方面的貢獻。第一是在工程的領域,特別是要注意設計方面的議題。在設計議題中,優化、仿真與建構模式的重要性是一直存在的。但請記得,別塑造出錯誤的事情。試著去了解問題,然后使用我們所熟悉的工具來建構模式。傳統的工業工程多是工具導向的,誠如之前我所提及的,我們宜更專注于問題本身。從事設計之際,建構模式與仿真可以幫助我們更正確地使用信息,我們須將問題以模式來表達,并試著發現在工程問題上的應用。除非你的專長是在虛擬實境,否則千萬不要處理關于虛擬的問題。虛擬實境的研究其實是要將復雜現象帶進現實。虛擬實境其實不只是虛擬,反而是能將真實問題虛擬化來求得解答。另一方面,為了做一個優秀的變革先鋒,我們不能忽視工業工程的管理面。對于一些專注于管理議題的工業工程系,我以為傳統工程管理的應用還有很大的空間。倘若你的社會需要改善效率、專注于品質,你仍然可以使用傳統工程管理。即使當社會更加進化,你可以移轉注意力到科技管理,看看高科技信息、生物技術、信息學所可能帶來的影響。讓我告訴你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為了了解生物信息學,我參加了20 場有頂級專家演講的信息學研討會。在聽遍所有的演講后,我深感訝異。第一,幾乎所有的演說與優化理論有關,然后這些演講者對于工業工程所發展的優化技術并不熟悉。第二令我訝異的是,我不知道有任何工業工程師,特別是優化理論的研究者,正在從事生物信息學的研究。他們并不了解此刻的信息學。若他們當中有人從事該項工作,我還尚未得知。對于這兩方面我相當訝異。然而,我并不訝異他們恐怕還在從事老舊范圍的研究。
7. 結語
總而言之,很榮幸能回到臺北,站在這里跟各位分享我的觀察;希望這次的演講能帶給大家一
討論的話題,以及一種不同的觀點。讓我簡單地與各位分享我最后想告訴各位的想法:1. 有適當的定位(niche)是重要的。每件事都需要有適當的定位。我們所在的圓山飯店有很好的定位。我認為我們工業工程也該有屬于自己的定位。我們需要更加系統導向、更加專注于創新、有更好的商業觀(business minded)。讓我再做進一步的區分。倘若你身處在美國高科技公司,你需要具備較多的高科技知識。(高科技知識的成分不足,可能是美國工業工程學系減少的原因之一。)倘若你身處在成長中的市場,你需要專注于效率問題。這就是我所謂的商業觀。無論如何,它需要以技術作為基礎。既不是僅靠聰明地工作,也非僅靠努力地工作。我來自以辛勤工作出名的臺灣。但我要告訴大家,努力工作是基本要求,不是充分條件。
2. 另一個重點是維持高品質而不僅是注重數量。在臺灣我們有許多大學及工業工程學生,但我
們是否有足夠的高品質教師與教材來教導這些學生?我們提供給學生的是只有學位還是專門的技能呢?工業工程學位在臺灣社會到底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還是只是個可有可無的裝飾品呢?再者,為什么我們會生產那么多的工業工程博士呢?他們的就業市場在那一個位置呢?
3. 在臺灣,我們有沒有為工業工程師規劃策略性的發展計畫?工業工程課程有被監督與評鑒嗎?這是我們很重要的社會責任。對我們所處的當地社會而言,何種學位是最適度的,何種課程最適合我們的學生呢?我們是否還提供著過時的東西呢?工業工程師還需要作些什么呢?為了擁有我們的定位,為了生存,我們必須成為一流的工業工程師,而非次等的數學家、次等的社會學家、次等的制造工程師等等。為了擁有定位,我們必須了解社會。如果我們沒有適當的定位,我們將不被社會所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