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如手足,HP如衣服
由于惠普買入了PC業務,而IBM出售了PC業務,一增一減,拉近了兩個公司在企業規模上的差距,根據最新的季度收入數據,惠普還可能略微超出IBM,成為以營業額計算的信息產業第一大公司。
不過兩個公司之間不管誰高誰低,總體上是雙峰并立,領先于其他公司成為千億美元級別的第一梯隊。
而在公司戰略上,IBM倡導的是“隨需應變”理念,HP倡導的是“動成長企業”理念,表面看似乎也十分想象。
但是惠普宣布要成為“全球領先的信息科技公司”,IBM卻稱自己將“不再是一家計算機公司或服務公司”, 甚至不再是“IT公司”。
IBM服務器、中間件、數據庫產品一應俱全,惠普選擇與合作伙伴一起共享資源的開放式環境,把資源投入開放式系統的建立中。
2002年,IBM就用“隨需應變”勾畫出這樣一幅藍圖:“當企業能夠整合端到端的業務流程,它就能對客戶需求、市場機遇以及外來威脅作出快速靈活的反應”。在回答2010年IBM在中國將成為一家怎樣的企業時,周偉焜說:“我希望有一天,當人們問那些成為全球成功企業典范的中國公司,誰幫助他們最多的時候,他們回答,是IBM?!?BR>
“惠普的服務器、存儲、臺式機、筆記本、打印機等產品,加上戰略合作廠商的方案組合,恰好滿足了成長中企業的分階段采購和業務不斷升級的需要?!?BR>
孫振耀認為,中國的企業幾乎都是成長型企業,對于這些企業而言,計算性能固然重要,但信息系統與業務同步發展的適應力更加重要。HP的動成長企業戰略和適應性IT基礎設施更能雪中送炭。而相比之下,IBM的客戶更多的是居于行業領導地位的大型企業,他們擁有龐大的系統,結構復雜,數據量大,對安全性、穩定性的要求容不得他們三心二意。對于這樣的企業,IBM的優勢才更能充分發揮。但是IBM并不這么認為。
IBM CEO 彭明盛在回答外界IBM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的時候回答,“如果你能理解當前經濟和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以及我們公司在這些變化基礎上進行的轉型,就可以明白IBM不僅不是一家‘計算機公司’或‘服務公司’,我們甚至不是一家‘IT公司’。若仍需要一個定義的話,IBM愿把自己定義為創新伙伴?!?BR>
那么IBM 和 HP 的戰略要義到底是什么呢?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又是什么?又為什么在看起來近似的發展戰略下一個買進PC,一個賣出PC?IBM的“純情”和HP的“開放”又是包含了什么樣的內涵?
這些問題之間完整的邏輯關系難以一下表達清楚。形象一點說就是IBM如手足,HP如衣服。
IBM所謂的“隨需應變”,可以這樣認為,就是讓企業把自己的軀體長在IBM這個大軀干上,市場發生變化了,IBM這個軀干一搖動,就可以讓你適應變化。
而HP所謂的“動成長企業”,可以這樣認為,就是不管你企業的身軀發生了什么變化,HP都有配套的盔甲或者武器來武裝你,來適應你的成長。
所以兩者之間實際上有一個主動和被動的關系,IBM的“隨需應變”,是IBM給企業輸入內力,頂著你企業成長,或者主動適應變化,HP的“動成長企業”,是HP已經給你準備好了各種備選方案,環境不同,就來HP這邊選擇不同的服裝。
這種差異從兩個企業的品牌符號的區別上也可以看的出來。IBM 的品牌符號是“ON”,是啟動的意思,就是IBM這里給你一賦能,你就可以威力無窮,指東打西,南征北戰;而HP的品牌符號是“+”,相對來說不如“ON”那樣是一種一體的感覺,而是聯合的意味更強一些,但就象HP的廣告之一,迪斯尼+HP,也是一個奇幻的世界,在HP看來,“+”的方式更靈活,但也同樣威力無窮,而且更有成長性和發散性。
可以說,IBM練的是內家功夫,HP練的是外家功夫。所以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HP更華麗絢爛一些,而IBM則像一個深藏不露的高僧,慈眉善目,樸實無華,卻后勁綿綿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