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是企劃者的墓志銘(2)
日常工作中常進的七個陷阱
一、指望銷售給你節省費用
銷售和企劃之間的一個有趣現象就是:銷售整天忙著掙錢,企劃整天忙著花錢。的確,表面上看,銷售每天都為企業收回了現金,而企劃經理們,為了調研、開發產品、做廣告,整天都是“花錢如水”。但須知,其實企劃經理花錢的目的,正是為了企業更好地掙錢,而實際中,有一些銷售人員也不見得掙錢。
以H企業為例,企劃經理協助營銷副總進行市場了解后,發現這樣幾個現象:一部分銷售人員,兩個月沒有發走一車的貨,銷售業績為零,而其工資加出差補助,一個月竟然超過了5000元。而另有一些銷售區域,看似產品賣得很不錯,但從報表中看到,其促銷費用超過了10%,在平均毛利只有15%的情況下,企業賣得越多,反而虧得越大。實際上,企劃經理除了對產品施行管理外,還需要對產品毛利(盈利)能力進行管理。不要指望銷售人員給企業節省費用,不要為銷售業績的表面數字所蒙蔽。在平時,要學會通過財務和營業中心的報表中,分析出不同銷區出現的問題,從而對產品生命周期、產品損益、促銷執行等提供科學的依據?! ?
二、電視廣告的歧途
J企業利用年底在央視重磅投入廣告,60天下來,近千萬扔去了。但業績卻不如上年同期沒有投放廣告的效果,這與J企業多年持續上升的業績是格格不入的。于是,企業內部就出現了激烈的爭論:銷售說企劃經理亂花錢。企劃經理則認為銷售沒有配合好。銷售辯解說廣告在春節期間投放,經銷商都回家過年去了,因此影響了鋪貨的速度。企劃說廣告不能看短期,而要注重品牌長期建設的效應。
其實,他們說得都沒有錯。企劃投放廣告本身是沒有錯誤的,錯在企業的投放時機和觀點認識。首先,要明白一點,電視廣告不像促銷一樣可能當天就見效,它有一個傳播引導期,當過了這個時期后,銷量才有可能明顯地快速上升。其次,如果說電視廣告是“大炮”,沒有地面配合,就有可能白“炸”了。說白了,這個失敗的案例在于,銷售和企劃,沒能明白一個道理:廣告是協同作戰才能取得效果的動作,別指望某一個單方面能發力成功。企劃經理在規劃好產品廣告的同時,應該緊密的與銷售溝通,知會銷售人員廣告的排期,并協同制訂出地面配合的要求并全時監控執行?! ?
三、商標注冊大意失荊州
K企業的一支產品,歷經兩年的時間,從默默無聞到行業銷量的第一,還成功地開創了行業新品類。但企劃經理前期沒有意識的商標的重要性,或者知道商標的重要性但因為當時銷售不佳而忽略了。后來,當企業發現到銷售極速上升而引發行業跟風之時,在商標注冊上即因產品的名字屬于通用詞而無法注冊成功,最終,引發大量的對手開發同名產品,甚至包裝也模仿的惟妙惟肖。
Z企業是一家醫藥企業,20世紀90年代后期,在感冒藥上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品牌,銷量數億元一年。但這時發現,商標讓別人搶注了。注冊方要求Z企劃停止再生產該產品,Z企業“有委屈無法理”,只好提出回購,但對方竟然拒絕了5000萬元回購價格,Z企業考慮到成本壓力,只好改名易幟。而注冊方卻成功利用這個機會,很快從零開始成為一個同樣年銷數億的企業。
法律總是無情的,所以企劃經理在開發產品伊始,就應該密切與公司法務部門溝通,盡早注冊名稱和外觀專利等?! ?
四、版權失誤損失大筆錢
M企業是一家連鎖茶坊,在裝飾上,從網上下載了一些京劇臉譜做墻壁裝飾。當時,企劃經理認為臉譜是中國的民間傳統,所以就沒有往侵權方面去想。結果臉譜的作者發現了,告到法院。最終茶坊賠了不少錢。作為企劃經理,在這個案例中犯了典型的“自以為是”的錯誤。而另一家企業,在一款包裝上采用了咨詢公司提供的設計,產品上市后,才發現,這款讓咨詢公司說成“花”的“好包裝”,竟然是抄襲之作,結果讓人告上門來。雖然說企業的損失應該從咨詢公司方面得到賠償,但咨詢公司卻根本沒能力也不想承擔這么巨大的損失。最終,企業只能自認倒霉。
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隨著企業維權意識的提高,企劃經理在產品管理中,應該時時慎重應對法律事務對企業的影響。
五、促銷重方案卻輕流程
Q企業的企劃經理,針對其管理的產品制定了In pack(包裝內)刮卡中獎活動,一等獎為手機一部。本來全國市場設置了10部手機,但促銷方案出臺執行后,短短一個月內,接到了上千部手機中獎申請。后來去核實,竟然都是真的。原來,印刷的一等獎獎卡,本該只要10張,結果沒把好關,印刷廠印出了數千張一等獎,廠家只好自認霉。最終,找到 “全世界最便宜的手機廠家”進行了采購,雖然最后手機采購價真的“便宜之極”,但促銷費用比原計劃實實在在的高出了數百倍。所幸的是,這家企業實力堪稱雄厚,要是一個小企業,發生這樣的事情,估計是在破產處理了。
后來調查,錯誤是這樣發生的,設計人員將卡制版比例將一等獎比例設計過多,而草草定稿,企劃經理在印刷簽樣時也是草草地簽字,而IQC(進貨檢驗)更是草草簽字入庫,生產就更不清楚而“草草”投放……經過若干次“草草”,企業的錢也就真像“草”一樣不值了。在這個案例中,企劃經理雖然看似不用承擔全部責任,但作為產品的“老爸”,你又有什么理由將責任推給別人呢?而且,作為企業經理,一年有一次這樣的“大活動”一弄,當年的損益指標,肯定是別指望達標了?! ?
六、事務工作過多淪為文員
T企業是湘南的一家食品企業。年初,老總看準行業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從某知名外企引進了一批職業經理人。這些職業經理人,在原企業中善用的是企劃體系以品牌經理制來施行產品的管理。來到T企業后,就全面推動品牌經理制。但企業原有企劃人員10人還不到,其中5個企劃經理變成了品牌經理,但而新人招聘不及時。問題就出現了。
配合品牌經理制,職業經理人們搞了一套所謂的“非??茖W”管理系統,要大家在今后以數據說話。結果,企劃經理們每天就忙著報表、會議和報告,一個月下來,開會達到15場。用一個企劃經理的話就是,一天準備開會,一天忙著開會,一個月就這樣過了,到頭來卻發現,平時一個星期可以做出來的工作,現在一個月還在領導那沒有定奪。在本案例中,雖然表面上看好像是外來職業經理人水土不服的故事,但我們每個企業的確應該特別注意企劃經理的工作安排。企劃是系統的工作,但它同樣需要超強的創意能力。而創意絕非時不時的所謂“火花”,它是縝密的思考和邏輯分析的結晶,這就需要時間。如果在每天的工作中,這種做報表、開大會的事務性工作過多,企劃經理就倫淪落為普通文員了。
七、不善用科學工具導致提案失敗
不善用工具進行提案,在一些民企中會時常出現。
Y企業是一家有10年行業歷史的企業,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原企業一批在生產體系的“老人”,也漸漸地流入到企業的其他部門。S就是從工人晉升為企劃人,最后又憑借老資格晉升為企劃經理的。在工作中,對于一些新的計劃,S需要用提案向領導匯報,但S雖然熟悉市場、產品,但缺乏對一些理論性工具的應用,比如產品生命周期、波士頓矩陣等很多基礎性的提案工具都不會使用,從而導致每次開會都受到領導的批評。不至半年,S就不滿領導總是對他指手劃腳,從而一氣之下離開了這家服務近十年的企業。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雖然S有的是經驗,但在工作中,我們要說服領導,不能只憑經驗。就象愛情名言“僅有愛是不夠的,而且要有如何獲得愛的方法”,工作也是如此,在有經驗的基礎上,必須結合一些科學的分析工具,以理服人,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企劃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