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培訓的附加收益
前段時間,我應德國一家駐華公司的邀請,為其提供了一天的內訓服務,本以為和為其他的企業授課一樣,只是一場針對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培訓,可第二天到了會場才發覺有些異樣。
一進入會場就看到了頭頂上那一條醒目的橫幅,上面寫著:“歡迎政府領導與營銷專家光臨指導工作”。弄得我差點問身邊的助理是不是把我帶錯會場了,直到看到助理和會場里的幾個人熱情的打招呼才作罷。 貴賓室中,對方企業老總對我說:尚老師,我們的課程9點鐘正式開始,這次我們專門邀請本市電視臺的專業播音員來主持這次培訓,同時主管副市長也會帶領下轄主管局長親自到會聆聽,并在會后做總結講話,晚上本市電視臺會在“最新新聞”欄目中報道本次培訓活動。聽到這里我已明白并點頭表示理解。 這家德國企業把本次針對企業內部管理人員的培訓活動同時變成了一種企業的公關傳播手段,用于向地方政府官員傳遞企業品牌及發展姿態,提升企業形象,真可謂一舉兩得。在晚上的答謝酒會上,與對方企業老總的一番溝通也讓我再次印證了這一想法。該企業一年前由于高層主管的獨斷專行,在不了解中國國情的情況下制定了一系列不是很友好的在華發展策略,遭到了該企業所在地方政府的排斥,無法在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年來該企業一直在尋求和地方政府重歸于好的機會,而此時一場培訓讓企業老總找到了切入點,邀請地方政府官員參加培訓,在增進感情的前提下,也向地方政府表明企業非常重視在當地的發展,花重金引進咨詢專家為企業培訓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以此來平和雙方的矛盾。我在這次培訓中在盡好講師的義務后還無形為該企業的宣傳做了把“人托”。 筆者本人進入培訓行業多年,和企業接觸多了,發覺每個企業要求培訓服務的立足點或者說需求點差異性很大,有的企業老總是發覺身邊的競爭對手都在做培訓,本來就有市場壓力,既然大家都在做,那我也就做一個吧!這樣的培訓效果可想而知;有的企業老總已經被不專業的培訓機構“折磨”過了幾次,感覺需要有一個標準約束培訓機構,而很多培訓機構就開始迎合客戶的口味,每次培訓結束前都要給客戶發一個培訓效果調查表,向企業表明姿態:我們為了向您負責,也在考核授課講師,而講師授課效果的好壞是企業你們來決定的。很多企業老總就很爽,感覺“生殺大權”在自己手里了。其實這樣“爽”過的企業很多還是沒有理解培訓要給企業帶來什么?簡單的講培訓的目的是為了讓企業的受訓學員真正學到相應的崗位管理技能和市場實操方法,那么培訓效果好壞的考核指標應該是針對這批受訓學員的市場操作能力是否增強來制定的。說得再直白一點,培訓過后是要有一個效果調查表的,但這個表格不是考核授課講師的,而是考核受訓學員的,只有受訓學員把講師所傳授的知識真正的用到了市場之上,并產生了效果,那么培訓的效果才可以說真正的達到了,這才是培訓的根本目的所在?!宰鳛橐晃粚I的培訓行業顧問,培訓后“考核學員,而不是考核講師”的觀念一定要向企業傳播,避免我們的客戶再走彎路。 回到開篇的案例中,筆者以營銷專家的身份為企業做了把“人托”,但筆者做得很高興,說明該企業在理解培訓價值的基礎上,還能夠有思想發覺其潛在價值,如果我們的客戶都具有這樣發展思維格局的話,那么培訓行業針對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思路的形成也就為之不遠了。圈內同仁共勉,大家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