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經濟的潛臺詞應該是全民創新,而不僅僅是專家、學者的專利,創新應該請下神壇,回歸大眾了。
看看有史以來的重大發明創新,大多是小民創造的偉大奇跡,很少是政府、大學、研究所的貢獻。四大文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是畢升所創;****是不怕死的諾貝爾,歷經生死所為;鐳元素是居里夫人從瀝青里一鍋鍋熬出來的;飛機是萊特兄弟不斷改進,冒著死亡的危險研制出來的;電燈也是愛迪生在私人試驗室里,測試了幾千種原料才成功的。
再看看世界級的偉大企業,很少是國家實驗室和大型企業派生出來的,更多的是出自個人或者小型企業;GOOGLE、蘋果電腦、微軟、戴爾、惠普、安利、維珍等國際名企都是幾個富有挑戰精神、不畏強企,敢于顛覆權威的小毛頭干出來的。
先打破后重建
俗話說“初生的牛犢不怕虎”,敢于挑戰權威、敢于質疑公認的真理,是創新的原動力。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的時候,幾乎沒有人認同,即使在被有關學術機構認定為真理的時候,世界上真懂的人也還是寥寥無幾;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第一個開拓這條路的人,一定不是循規蹈矩者,而是敢于打破重建的人。
人最大的敵人并不在外界,而是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要有所創新,最重要的是敢于打破自己的習慣思維,在別人熟視無睹的地方,見人所未見,想人所未想,才能創造奇跡。
空杯子就是圣杯,要重新斟上好茶,必須先將隔夜茶倒干凈;要重建一個新世界,必須先將舊世界搗毀。
先融入后跳出
一些大師常要求自己的弟子要善于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以免坐井觀天,成為別人的笑柄;但是大師們忽略了一個常理,許多人對行業或者專業的了解并不深入,根本沒有進去,從哪里跳出來?
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必須先完全融入其中;許多人擔心,有那么多行業的黑幕,那么多不可以公開宣傳的隱性游戲規則,如果自己都知道了,會不會走很多彎路?
其實,真正有突破性的創新絕大多數都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在向預定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偶爾得到的副產品,是意外收獲。說是靈感也好,說是頓悟也罷,那為什么沒有出現在別人的腦子里?機會屬于有準備的人,也就是融入的人;當他偶爾,不經意間跳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成功之日了。
先僵化后優化
聰明人是這樣讀專業書籍的,先精讀,不斷查閱有關文獻求證,把書讀厚;而后,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再把書讀??;最高境界是將學到的知識全部忘記,化為自己的智慧和思想。
阿里巴巴總裁馬云曾指派一位員工,去大學進修MBA課程。他的考核標準很簡單,畢業時,只有將所學全部忘掉,才能算是真的畢業了,因為只有達至這種境界,知識才能轉化為智慧,變成下意識的思維模式,才能活用于日常的每一個決策,才能真正用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制造問題。
在創意經濟時代,每個人都變身為管理者,更多的工作是解決問題。欲求解決根本問題,必須先清晰界定問題的本質是什么?羅列盡可能多的問題,然后逐步排除,找到最關鍵的問題點是捷徑之一。
創新猶如在暗箱中尋找出路,唯一的辦法就是摸索前行,不斷嘗試,在試錯中找到正確的路徑。
先謀勢后成事
有人說過,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事實是好創意并不奇缺,這從每年的專利申請量上就可以看出來;能夠將好創意賣出去才是最難的,看看每年過期失效而未加利用的專利量,也就明白了。
記得有一場電影,將一個善于發明創造,卻始終不能化成利潤的創新者塑造成一個人生的失敗者。其實,成功很難,不成功更難。
有人說許多人在吹噓以少勝多的神話。其實,這樣的神話是很多的,只是,你有沒有敢于化不可能為可能的魄力和謀略,能否將好的創意勇敢地去大力執行。一位成功學家曾經說過,快速失敗,才能快速成功。
有人說許多學者在紙上談兵,其實紙上談兵是前奏,是必須的,好酒還怕巷子深呢?不能謀勢,也就難以成事。你不一定真的擁有絕技,只要別人認為你有,有信心與你合作,在合作的過程中就可能不經意間碰巧找到成功的根本路徑。所以說結果固然重要,但是過程要更重要,因為,不去嘗試,永無成功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