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夏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Inc)旗下的中美能源控股公司(MidAmericanEnergyHoldings)表示將出資2.3億美元,收購香港上市公司、中國充電電池生產商比亞迪10%的股份。
巴菲特發表聲明稱:“王傳福先生(比亞迪公司總裁)具有非凡的管理經驗,我們很高興能有機會跟他合作?!?/P>
巴菲特為何出手比亞迪?筆者認為有下面三點:
首先,中國優秀制造企業顯然被低估。在完全競爭的環境下,可以一直做到世界行業龍頭的中國制造企業,肯定值得投資,巴菲特的這次外界揣摩已久的出手,體現了中國優秀制造企業的魅力,而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企業在深圳。這個城市誕生過本土的招商銀行、中國平安,同時最有影響力的國際制造企業還有華為、中興和邁瑞。
其次,再次驗證了多數行業研究員和基金經理還是欠缺實業經驗,唯金融為本,財務報表和宏觀數據作為主要的判斷方向。不能跳出財務,用更寬闊的視野來審視產業以及歷史。投資從長遠來看,就是歷史的延續。特別是香港的一些制造企業被明顯低估,不是因為這些公司有問題,而是香港的研究員還不如內地,小地方出來的,沒有工業基礎,也看不明白制造業,所以大家關注和操作的都是大市值的股票,諸如銀行、電信、地產這些通過財務報表和公開信息很容易識別的行業。制造業類股票沒有被涵蓋到股票池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最后,還是重申前面《2008-09-22 | 大危機利好中國制造業》的觀點,大宗商品價格利回落好中國制造業:伴隨本次危機,大宗商品價格的泡沫也隨之破碎,很多大宗金屬的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落,而這也讓投機資金的所謂“中國需求”說法不攻自破。中國以自己的比較優勢將歐美很多原有產能轉移到中國,憑借的不但是廉價的原材料,更多的還是低廉的成熟勞動力,而這些產能并沒有大規模的增加,而只是轉移到新的生產地--中國沿海。所以借機大規模炒作,終歸還是要回歸中國根本的需求上來了。而伴隨技術進步和中國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擴招以來大批接受高等教育的畢業生進入到中國的企業中,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力還會持續,而新興的產能轉移(比如膠東半島的造船、長三角的精密機床等)還會提供相對較多的就業機會,對中國產業布局的完整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