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為了再見,退出為了更好地進入——這番辯證法完整地體現在摩根士丹利的身上。一方面,它已有意放棄多年前辛苦獲得的中國第一間合資券商牌照,另一方面,它開始為在中國的新一張合資券商牌照排隊。
2007年12月28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了摩根士丹利有意出手自己在中國國際金融公司(“中金”)股份的消息。今年1月7日,一位中金負責人對FT中文網側面證實稱,應從positive(積極的)角度看待分合——放手一個沒有控制權的子公司,對外方有什么不好呢?
前大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也指出,中金獨立運行很成功,加之中國公司紛紛轉在A股上市,令大摩需要在中國重新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平臺。
12年前,大摩入股中金拉開了中國證券業開放大幕。而后,又有4間合資券商陸續成立。去年底,中國證監會恢復了一度暫停的合資券商審批。據悉,大摩和瑞信都遞交了新的合資申請。
表面上,更新后的最新游戲規則和12年前并沒有實質的不同——合資,做非控股股東,仍然是外資進入中國證券業的唯一路徑?!皼]有什么變化”,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說,“就這政策,你愿意來就來”。
然而合資外衣之下,中外合作早已變形。事實上,合資為表獨資為里的券商更容易成功。由中方掌控的中金,和實際由外資全面主導的高盛高華及瑞銀證券都是這方面的明證。其他中外實力對比太過平均的合資券商,往往業績乏善可陳。除了股比限制,合資券商也無法取得完整牌照,業務單一。一位合資券商老總認為和本地券商比,目前合資券商更多劣勢,“他們看我們的眼光,大概更多是同情而非羨慕”。
奇怪的是,一方面,堅持合資規則不變的中國監管者允許現實中變相獨資的特例們存在,另一方面,合資門檻帶來的種種不便和風險,也沒有讓外資卻步。觀察人士指出,在新合資券商里獲得類似高盛或瑞銀的實際控制力,正是大摩下一步。
既然如此,要合資這贅殼到底何用?
一位本地券商高管批評說,開放十余年來,中國已成為全球資本市場開放尺度最大的國家,但合資券商并沒有對中國證券業進步做出相應貢獻。這位人士表示,現有體制下,激勵機制無法解決,中資金融機構受的限制往往比外資更多——這才是本地券商需要合資的關鍵所在。
其實,即使合資模式在特殊歷史時期為中國改革作出過貢獻,卻從來都是一種不可持續的經營模式。根本原因即在于“一仆不能伺二主”——當兩個股東對一個公司具相同發言權的時候,最好的方式不是讓這個公司在內耗中消亡,而是讓這個公司變成兩個。堅持合資模式的實際效果,不單未能讓外資帶來真正的競爭,也使本土券商的改革始終難以深入。 (本文來源:FT中文網 作者:何禹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