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并不認為中國的通脹已經惡化,6%的通脹水平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是均衡的,說明經濟從總體上來說是平穩的。不過對存在通脹預期的上升的各項新增因素要給予特別的關注。
10月份CPI同比漲幅達6.5%,數據公布后引起各方面對通脹的
同時,作者不認為中國的通脹已經惡化,6%的通脹水平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是均衡的,這說明經濟從總體上來說是平穩的。圍繞通脹問題,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多個角度進行更深入和全面的分析。
許多分析認為,10月份6.5%的CPI漲幅是通脹的“反彈”。我們認為,“反彈”的說法有誤。反彈的說法可能與受一些對數據解讀的影響有關。
不是反彈
9月份CPI漲幅是6.2%,相比較8月份的6.5%下降0.3個百分點。有許多解讀認為,通脹已經從高位“回落”,
得出一結論是因為根據9月份的CPI比8月份的CPI下降0.3個百分點來判斷“回落”本身不符合經濟規律。所有的經濟現象的出現,都有一個過程,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的積累后,才會出現相應的問題,問題出現后也會有一段時間的延續。特別是宏觀變量,一般不會發生突變現象。
通脹的形成與其他經濟現象一樣,非一日之寒,當然也不可能被控制于“一日之功”?;仡欉^去歷史上的通脹時期,至少半年一年,有時甚至延續幾年的時間。90年代初期的高通脹持續了近兩年的時間。9月份的CPI數據比8月份有所下降就談“回落”的說法,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持,反彈之說就沒有意義了。
特別是“通脹反彈”至“11年來的最高點”的說法有些聳人聽聞,可能會造成通脹形勢“惡化”的負面印象,誤導老百姓和政策對通脹形勢的認識和判斷。實際上,10月份CPI6.5%不是“反彈”,更不是“惡化”,只不過是價格水平形成的延續性的表現,完全符合經濟規律??偭拷洕兞康母淖儾豢赡堋八蚕⑷f變”,微觀
食品價格上漲也是貨幣現象
許多分析對通脹的貨幣現象認識不足。根據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食品類價格上漲17.6%,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幅度最高,達到38.3%。雖然微觀環節的生產周期使CPI數據會在一段時間內延續相對高的水平,但是我們還是希望通脹的貨幣現象得到應有的關注。
CPI作為價格水平的描述性指標,選取的主要是一般消費品,食品的權重很大。因為一般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對一般消費者的影響很大,對通脹預期提升的影響很大。歷次通脹大部分都主要以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為特征。換句話說,食品價格上漲與通脹水平的上漲實際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實際上食品類市場長期以來都屬于過剩供給的市場之一,不可能突然出現巨大的供求缺口導致價格上漲。食品市場也不是壟斷性市場,一直是競爭程度較高的市場,不容易有價格操縱。所以食品類價格當前出現普遍上漲的事實,顯示流通環節價格上漲的信號作用應該比較強烈,也可能是某種程度上的貨幣貶值的表現。
所以不能以“食品價格上漲為主”而忽略通脹是一個貨幣現象,可能帶來價格水平上升這樣一個基本的
利率與通脹
對于利率治理通脹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的認識。對利率治理通脹的作用要在兩方面加強認識。一方面,需要更全面分析通脹上漲的原因。如果通脹不單是豬肉價格上漲的原因,特別是存在貨幣供應量超過經濟運行中的總需求的問題,只有實際利率的提升,才能最終達到通脹預期下降,而不是變成真實通脹的
另一方面,利率的調整要達到貨幣政策預期的效果和影響,微觀環境中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銀行對利率要敏感。利率提升要逐漸縮小利差,使銀行自己調整貸款利率,從風險防范的角度減少資金的供給進而降低總需求。二是企業要敏感。企業要能夠從投資收益減少,降低投資規模的角度敏感反應利率的提升,利率提升就達到減少投資需求進而降低總需求的效果。三是消費者要敏感。實際利率的提升,消費者要能夠轉變刻意多買消費品而推高消費品價格的行為和意愿。
這三個問題屬于結構性問題,結構性調整得不到相應的改善,利率政策的效果會大
匯率與通脹
對匯率提升有利于降低通脹的觀點要具體分析。理論上來說是對的。匯率升起來,進口產品的價格會降下來。但是,是否能夠緩解通貨
首先是進口產品的結構與CPI結構是否有一定的重合。CPI的構成是一般消費品,我國現在進口產品可能更多是一些原材料、大宗產品和設備
其次,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因為要達到進口替代的目的,進口商品一定要具備比較優勢。高檔商品的比較優勢可能體現在差異性上面,但同類一般商品可能是價格優勢更大一些,特別是要替代現在漲價的商品,價格一定要更
我們并不認為中國的通脹已經惡化,6%的通脹水平下的總供給和總需求基本是均衡的,說明經濟從總體上來說是平穩的。不過對存在通脹預期的上升的各項新增因素要給予特別的關注。
(本文來源:中國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