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經濟學界存在人民幣貨幣戰略的強弱之爭。強勢戰略支持者認為經濟的做大需要相應的貨幣國際地位支撐,弱勢戰略支持者認為我國的人均經濟水平還相對落后,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等。筆者認為,人民幣強勢戰略的選擇不可避免,只是在時機把握上需謹慎行事、從長計議。
所謂的貨幣戰略強勢弱勢,是相對于一種貨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而言?,F在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一個國家的貨幣體系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開放經濟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就面臨與其他貨幣的比較、競爭問題。
一個強勢的貨幣可以獲得在全球的鑄幣稅收益,并且擁有國際貿易與投資中的定價權,從而規避匯率風險。與此同時,它也擁有了更多的國際社會責任,減少了貨幣政策的轉圜余地;一個弱勢的貨幣,不擁有國際交易的定價權,為應對交易需要儲備大量外匯,從而承擔了更多的匯率風險,但同時在貨幣選擇上可以根據自己國內的經濟形勢,擁有更多的靈活性。
可以說,選擇強勢弱勢是策略問題而無優劣之分。不是說強勢貨幣一定有利,弱勢貨幣一定不利。因此,貨幣戰略的選擇應該基于本國的經濟、政治勢力和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來決定。在中長期內,可以認為,人民幣選擇強勢貨幣戰略已經具備相當的國際、國內條件和雄厚的宏觀經濟支撐。
改革開放后的近三十年,我國保持了9%以上的經濟增長率,近八年來,物價指數基本都在5%以下。持續高增長、低通脹、龐大的外匯儲備、國際交易規模為人民幣新的戰略選擇提供了有力保證。人民幣經受住了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重大考驗,也向世人表明中國是可以選擇強勢貨幣戰略的。人民幣在負擔起一定的地區或者國際的經濟責任時,也是需要選擇強勢貨幣戰略的。選擇強勢貨幣戰略,既是我國國際經濟地位上升的體現和需要,也是排解當前面臨的升值壓力和龐大的外匯儲備問題所采取的有效步驟。
人民幣選擇強勢貨幣戰略是大勢所趨,急需提前謀劃。但是,我國的經濟、政治現狀又表明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國貨幣的國際戰略要與總體的經濟發展戰略相協同。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到2020年經濟總量再翻一番,到本世紀末,人均收入水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與此相適應,我國貨幣戰略的選擇就應該制定一個中長期戰略。首先增加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也就是增強人民幣的匯率彈性,從盯住一攬子貨幣到完全浮動匯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從外匯管制再到人民幣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又需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要發展成國際交易中的本位貨幣更需要時間和國際、國內形勢相配合。因此,人民幣的國際戰略只能與我國宏觀經濟戰略相適應。
貨幣這個被古典經濟學家稱之為“面紗”的東西,往往能夠決定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與否。從人民幣的國際地位來看,我們需要了解戰略選擇的條件、時機、策略和原則。幾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忽視這層薄薄的面紗,往往會帶來經濟社會生活中的狂風暴雨。
當年梁啟超先生氣勢磅礴地指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運用到貨幣戰略選擇上則是:國家強則貨幣強,國家弱則貨幣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