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到中國式管理時,臺灣的一位教授舉了一個下象棋的例子:象棋有兩種顏色,一種叫紅色,一種叫黑色。象棋翻出來,兩個人都去拿黑色,沒有人去拿紅色。所以外國人就問,你們中國人搞什么玩意,連下象棋都去搶黑的,那紅得比較好看,為什么不拿紅的呢?他說“我搶黑的?我有搶黑的嗎?我沒有搶黑的,我在讓紅的給他,我一直在讓,我們沒有搶黑的?!边@種現象其實很普遍,比如吃飯“爭”著買單,那是“爭”嗎,其實是在“讓”。教授先生由此認為外國人滿腦子都是競爭,中國人是讓來讓去。不過外國人出了一本叫作《藍海戰略》的書顛覆了這種看法,那藍海戰略或者策略就是講讓的,即讓出紅海。不過教授先生還是認為中國人厲害,善于用讓來爭,說讓其實就是在爭,這倒是把藍海戰略或者策略的發明權賦予了中國人。但是據此認定中國人是以讓為爭則值得商榷,我以為從傳統美德來看,還是叫以尊為爭為妥。
從以尊為爭的理念來理解藍海戰略,不僅可以體味兩者的異曲同工之妙,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尊當然是尊敬尊重尊從之意,不過需要將對它的理解從自給自足經濟中溫良恭儉讓的君子之風轉變為對商業文明的認同。這自然涉及到競爭,也符合下象棋的常識,如果以為對手是在讓紅,那么執紅者心里也不舒服,說他受到尊重那感覺就不同了。不過以尊為爭還是要競爭,不能光聽他自己說讓就以為確實在讓。下象棋紅先黑后的禮讓之后,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楚漢相爭”,有一番可以預料到的“廝殺”。只要博弈還在進行,還要繼續,下棋者就不會讓出自己的位置,既使是弱者也會奮力一搏。實施藍海戰略也是一樣,絕不是要讓出自己原有的市場份額,放棄傳統優勢。相反它是要在自己原有位置上站的更穩,變的更強,在傳統疆界中獨樹一幟,以占領更大的疆域。相比較而言,以尊為爭還是要比以讓為爭更貼切,更符合市場經濟的實際。
一般說來,下象棋的彼此讓紅,結果往往是由社會生活中的尊卑地位決定的,如果彼此地位差不多,則多由贏者執紅。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尊卑是中性的,絕無貶褒之意,只是對實際狀況的認可,比如年紀長幼等等。實施藍海戰略的基礎也是一樣,它是對現有態勢的認可,是對競爭對手成果的尊重,否則就沒有必要讓出紅海。如果說實施藍海戰略是“建立一個新世界”的話,那么它就不會去“砸碎一個舊世界”。相對而言,那種靠抵毀對手,認為“砸碎一個舊世界”才是創新的觀念,帶來的結果多數是倒退而不是前進,也容易使人們養成不重視前人的經驗,不重視歷史的習慣。其標新立異,重砌爐灶,即使真有創新也是對社會資源極大地消耗。
以尊為爭絕非只是形式,也有其實質意義,比如下象棋紅先黑后的規則。這里的尊便有了尊重游戲規則之意,以尊為爭就是對規則的承認與遵守的承諾,是具有規則意識的表現。也正是因為有規則的制約,實施藍海戰略才能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在藍海戰略里強調價值創新,那正是針對既定規則或者標準而言,建立在對既定規則或者標準的透徹分析基礎之上。例如藍海戰略強調行動架構應當建立在這樣的邏輯分析之上:本行視為理所當然的因素,有哪些應予消除?有哪些因素應該減少到遠低于本行標準?有哪些因素應該提升到遠超乎本行標準?有哪些本行從未提供的因素應該創造出來?由此可見,離開了的本行標準的認真對待和起碼尊重,實施藍海戰略也就失去了其邏輯基礎。只不過這里的分析規則或者標準,絕不是為了鉆其空子,而是為了彌補其不足和缺陷。
以尊為爭不僅要尊重對手,尊重規則,還要尊重環境對象。
這在下象棋也表現為對觀眾的尊重,而在商業行為中則是對消費環境和消費對象的尊重。藍海戰略強調價值創新,那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所作的判斷,是為顧客發掘全新的價值來源,創造和提供新的需求服務。同時,實施藍海戰略強調打破傳統行業界限,改造市場疆界,也是對相關行業和市場不同規則的共同遵從,只是把它們組合起來罷了,絕不是對它們的戲弄。藍海戰略要求經理人員不能只看傳統疆界里面的情況,必須有系統地探討本行疆界之外的天地,必須檢視各種另類行業、策略群組、顧客群、輔助產品和服務、本行的功能和感情定位。這樣的價值創新看上去似乎另類,其實要對環境對象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臺灣的那位教授曾經建議重振國人的“競讓學”,我以為不如建立“競尊學”,以讓為爭,還是以尊為先的。尊字當頭,藍海戰略,價值創新自然就在其中了。需要指出的是,以尊為爭絕非僅僅是道德說教,而是為了競爭的需要,為了更好的爭必須真誠的尊,無論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道理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