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豬肉為代表的食品價格呈兩位數增長,推動了今年通貨膨脹的高企,也讓食品的生產、供給和銷售等環節更加為人們所關注。在對食品產供銷運輸鏈的研究中不難發現,確保冷藏冷凍食品運輸的冷鏈可能成為影響食品制造、物流、質量安全等問題的關鍵因素。
據國家發改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的通貨膨脹率為4.1%,其中9月份為6.2%,與8月份的6.5%相比已略有下降。而6.5%已是中國通脹率11年以來的最高點。高盛的報告則稱,肉類價格在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計算中所占權重達7%,而且肉價上漲可能會波及雞蛋、水產品和其他食品價格。同樣是發改委監測的數據,今年5月當CPI達3.4%時,全國36個大中城市豬肉價格平均上漲10.5%;而8月CPI攀至6.5%時,豬肉價格平均上漲高達86.5%。
雖然本次肉價劇漲引發的更多的是外界對生豬價格周期性變動、養殖成本增加和豬肉消費需求上升等問題的關注;但推而廣之到豬肉生產和銷售的整個供應鏈過程中,仍不乏許多共性的問題值得探討,比如鏈上成本控制和供需信息的溝通機制等等。同類問題也在目前肉制品的冷鏈物流中極為突出。
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提供的數字:目前,我國每年各類易腐食品生產總量近七億噸,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支出中,易腐食品消費已占51%,全國年易腐食品消費總量達近四億噸。但目前大約90%的肉類、80%水產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還是在沒有冷鏈的保證下運銷的。另一方面,我國有2500多家肉類食品廠,年產肉類6000萬噸,產量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此外還有速凍食品廠2000多家,年產量超過850萬噸;冷飲廠4000多家,其中有規模的為194家,年產量150多萬噸,產量以每年7%的速度遞增;乳品制造企業1500多家,產量800多萬噸,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長;水產品產量4400萬噸,每年以4%的速度遞增。急速上升的易腐食品消費比重及其產能都亟需完整規范的冷鏈與之相匹配。
所謂冷鏈物流其實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制冷技術的發展而建立起來的;泛指冷藏冷凍類食品在始終處于規定的低溫環境下,以保證食品質量,減少食品損耗為目的的一項系統工程;適用范圍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產品、花卉產品等初級農產品,速凍食品、奶制品等加工食品,以及藥品等特殊商品。 然而現階段冷鏈各環節的高成本、高準入門檻,食品制造企業與物流公司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以及消費者對食品質量的“寬容”,仍令大多數食品制造企業望而生怯、猶豫再三。再加上易腐食品的時效性也要求冷鏈各環節具有更高的組織協調性,并非某一部門、企業單方面努力可為;冷鏈的普及和管理難度益發加劇。
規模制約
物流行業是一個存在顯著規模經濟效應的行業,冷鏈物流尤其如此。然而目前,我國的冷鏈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還存在很大的不足,無論是冷藏車輛還是冷庫容量都和西方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從整體上制約了食品冷鏈的資源整合。
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提供的數字:汽車冷藏車輛方面,我國有保溫車輛3萬輛,而美國有20萬輛,日本有12萬輛,我國冷藏保溫占貨運比例僅為0.3%。鐵路冷藏車輛方面,全國總運行車輛33.8萬輛,冷藏車只有6970輛,僅占2%,而且都是陳舊機械式速度車皮,規范保溫時的保險冷藏車箱缺乏,冷藏運輸量僅占易腐貨物運量的25%,不到鐵路貨物運輸總量的1%。
在冷庫容量方面,我國目前冷庫總容量有700多萬立方米,但只限于肉類、魚類的冷凍儲藏,而當原材料不足或生產淡季時,冷庫處于閑置耗能狀態。在冷庫建設中存在重視肉類冷庫、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式冷庫、輕視產地加工冷庫建設以及重視大型冷庫、輕視批發零售冷庫建設等問題。
此外,物流企業的規模也明顯偏小,如此一來很難提供整合的冷鏈物流解決方案。根據中國倉儲協會最近一次的調查結果,在接受調查的物流企業當中,員工超過500人的只占11%,而300人以下的超過50%,平均每個企業擁有的運輸車輛只有52輛。而冷鏈物流方面,“國內冷藏運輸企業規模普遍較小,自有車輛超過200臺的公司全國難找,達到100臺的公司不會超過30家,”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食品物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中冷網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連森說,“而西方國家冷鏈物流的行業集中度較高,較大比例的冷藏運輸業務被幾家規模較大的物流公司所壟斷?!?/p>
目前在中國,只有光明、雨潤等少數幾家大型食品制造企業擁有自己的跨地域、規?;锪鲌F隊,同時利用已有的物流資源余力提供第三方冷鏈整合解決方案。而更多中小型食品企業從制造到運輸,再到配送則還要經過多家中間物流企業。它們往往只是提供冷庫或者冷藏車,且大多為求業務量不惜以質量換利潤、低價競爭;同時流程中的信息混亂、物流服務的交易環節過長、信息化水平偏低等因素也提高了制造商的物流管理費用。
于是,物流企業的小規模、難整合和難管理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制造企業客戶對物流服務商提供的服務普遍不滿意。中國倉儲協會《第六次中國物流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74%的生產制造企業傾向于選擇新的物流代理商。這從某種程度上更不利于剛剛建立的企業形成規模效應,形成惡性循壞。
再加上剛剛建立起來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起步時客戶往往很少,大都是虧本經營?!俺墙⑵鹱约旱暮诵母偁幜?,實現業務的擴展和資源的擴大,否則很難將企業做大?!鳖I鮮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殷海平說。
除了冷鏈運營規模小、分散化造成的社會資源整合難度之外,時間管理障礙也極大地制約了冷鏈的彈性,影響了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