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辭職那年的一天,確切說是2005年1月6日中午,我去華為坂田基地的食堂吃飯,路上正好碰到剛從食堂出來的任正非。他穿一件深色西裝上衣,淺色褲子,手里提著一個白塑料袋,里面裝著一二十個包子和饅頭。他一個人走著,一副顧家男人的模樣,也不跟別人打招呼,迎面經過的人當然也不會和他打招呼。三三兩兩的員工只是在經過時看著他,待他走過,偷偷地笑,再回頭看一眼老板提著饅頭的背影。
這就是很多人眼中最好的中國企業家的形象——像一個平凡人一樣走在他一手締造的王國里,旁若無人,別人當他不存在,他也滿不在乎,實在是沒有什么企業家形象。
我們平時所知道的企業家,看起來都像時代的弄潮兒,唯獨任正非,除了低調,幾乎讓人想不起來他還有其他色彩。不管在公司內部還是外部,他似乎總是隱身的——他的文章是大白話,思想是灰色的,公司取得了巨大成績也不喜形于色,在媒體的描述里也是模糊不清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什么鮮明形象的人,卻擁有巨大的可怕的能量!
任正非向《華為人報》推薦過一篇題為《可怕的曾國藩》的文章,那么任正非有什么可怕之處呢­
他是機器,競爭機器!
饅頭代表生存和平實無奇,或可象征任正非的外部特征。機器代表理想的設計、合理的操作性、穩定無誤而持續不斷地運行,這才是他的內在形象。
持續性是核心
今年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的名單中,華為公司躍居榜首,位列前三名的華為、聯想、海爾2010年主營業務收入均超過1000億元。華為顧問吳春波教授在他的微博中評論道:“在中國電子信息領域,海爾與聯想首先沖過千億大關,但這兩家公司隨后就徘徊不前了。不知道是戰略、組織、文化的問題,還是企業家的問題,兩位掌門人應該思考一下?!?/p>
這個評論讓人很有感觸,每當看到中國企業尤其一些優秀企業出現了某些問題,就想起“企業家機器”這個概念。企業家非得是機器不可!尤其以任正非為參照系,這種感覺更加強烈。
我們聽過任正非很多次講話,不僅很少聽到他抱怨,而且發現在他那里,沒有一般性的、平均化的東西,只有具體的、近乎鐵一般冷硬的邏輯和事實。他提倡所謂的“灰色”、“灰度管理”,但他絕不中庸,絕不“和稀泥”,而且堅決反對下屬干部無原則地“和稀泥”,因此,在華為的氛圍中有一種客觀性。這在重關系、家長制的中國企業組織里,是頭等重要的事。沒有這種客觀性,一個人的本事和胸懷再大,一個組織的人才儲備和資本再雄厚,也會漸漸萎縮,成不了氣候。有了這種客觀性,來自五湖四海又分布于各大洲的數萬華為人就沒有“江湖氣”、“商圈氣”,神秘低調的任正非也沒有“教父氣”、“老板氣”。
在中國企業界,華為是一朵奇葩。它的獨特性所傳達出的核心訊息是:中國企業只要善于、敢于采取持續不懈、實事求是的戰略,是可以躋身世界級企業之林的。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企業之間的競爭。那么,企業之間的競爭,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企業家的高度和厚度。不領悟這些,其實很難真正理解任正非以及華為取得的成績。
認知一個卓越的企業家是必須要有點想象力的。比如最常聽到的對華為文化的解釋是“狼性”,任正非被叫做“狼性企業家”,這樣說就不太有想象力,而且這種破解基本是錯誤的。動物總有打盹的時候,而機器可以一直運行下去。我國在制度文明方面比較欠缺,企業家必須是他的企業的坐標,全方位地以身作則、現身說法,而不能僅僅當個戰略家、激勵家和領導人,必須成為企業家機器,才可以持續地以自身的特性去彌補制度的缺失,同時以此特性去實施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