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S管理法起源于日本,通過規范現場、現物,營造一個清爽的工作環境,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達到改善產品的品質,最終提升人的品質。
5S即日文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這五個單詞,又稱為“五常法”。經過發展,有些公司把安全加上成為 6S,把節約加上成為 7S。去過日本的人都有切身的感受,不但酒店、工廠亮麗,連鄉村都是如此!
1S--整理:就是徹底的將要與不要的東西區分清楚,并將不要的東西加以處理,它是改善作業現場的第一步。
需對“留之無用,棄之可惜”的觀念予以突破,必須挑戰“好不容易才做出來的”、“丟了好浪費”、“可能以后還有機會用到”等傳統觀念。經常對“所有的東西都是要用的”觀念加以檢討。
整理的目的是:改善和增加作業面空間;現場無雜物,行道通暢,提高工作效率;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錯事故;有利于減少庫存、節約資金。做好整理工作關鍵是要有決心,不必要的物品要及時加以處置,同時經常自我檢查。主要包括:
1) 辦公室的整理
2) 文件資料的整理
3) 會議記錄的整理
4) 傳真信息的整理
5) 電腦信息的整理
6) 倉庫以及現場各區域的整理
2S--整頓:把經過整理出來的需要的物品加以定量、定位。簡而言之,整頓就是需要物品放置方法的標準化。整頓的關鍵是要做到三定----定位、定品、定量。對整頓有了清晰的理解就可以制作看板,做到目視管理,從而提煉出適合公司的東西放置方法,進而使該方法標準化。
整頓活動的目的是工作場所整潔明了,一目了然,減少取放物品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保持井井有條的工作秩序區。整頓是提高效率的基礎。
“整頓”在工作中的實際應用包括:
1)定崗、定編。佩工作牌與著工作服等;
2)工具等頻繁使用物品的整頓
3)測量用具的整頓
4)在制品及倉庫物品的整頓
5)辦公室物品如文件、用品的整頓等
3S--清掃:就是徹底的將不要的物品進行處理,如自己的工作環境打掃干凈、設備異常時馬上維修,使之恢復正常。注意1、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辦公室內物品、生產現場設備、工具等,要自己清掃而不要依賴他人,不增加專門的清掃工;2、對設備的清掃,著眼于對設備的維護保養,清掃設備要同設備的點檢和保養結合起來;清掃的目的是消除臟污,保持現場干凈、明亮,減少工業污染。關鍵是要責任化與制度化,建立責任區域與標準。特別是有特殊要求及公眾經常光顧的地方標準適當高一點,檢查頻次高一點。
1)先把地面、墻壁和窗戶打掃干凈
2)劃分物品放置區域和界限
3)清除污染源
4)設備的清掃
4S--清潔:就是不斷地進行3S(整理、整頓、清掃),將其制度化、規范化,貫徹執行到每一個人,保持工作現場任何時候都整齊、干凈、有條不紊,使人產生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實施清潔活動時,需要信守三個觀念:
★只有在“清潔的工作場所才能產生高效率、高品質的作業成果”;
★清潔是一種用心的行為,千萬不要在表面下功夫;
★清潔是一種隨時隨地的工作,而不是上下班前后的工作。
清潔要堅持“3不要”的原則——即不要放置不用的東西,不要弄亂,不要弄臟;不僅物品需要清潔,現場作業人員同樣需要清潔;員工不僅要做到形體上的清潔,而且要做到精神的清潔。
1)制訂評比與獎勵辦法;
2)高層主管帶頭檢查,以示重視;
3)建立示范點。
5S--素養:就是指培養并養成自覺執行單位規則的良好習慣。通過早會、通報等手段,提高全員自覺地進行整理、整頓、清掃、清潔,達到提高員工素質,營造團隊精神的目的。關鍵是要長期堅持,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1) 制訂工裝、儀容、胸卡標準;
2) 制訂禮儀守則;
3) 制訂共同遵守的規定;
4) 教育訓練與推動各種活動(早會、打招呼、經常激勵等活動)。
5S管理是現場管理的基礎,也是生產管理的前提,是全面質量管理的第一步,也是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推進的保證。
5S管理如何是一個公司企業綜合管理水平的最直接的體現。5S能夠營造一種“人人參與,事事守規則”的良好氛圍。
5S應用于制造業、服務業等改善現場環境的質量和員工的思維方法,使企業能有效地邁向全面質量管理,主要是針對制造業在生產現場,對材料、設備、人 員等生產要素開展相應活動。
它對于塑造企業的形象、降低成本、準時交貨、安全生產、高度的標準化、創造令人心曠神怡的工作場所、現場改善等方面發揮了巨 大作用,是日本產品品質得以迅猛提高行銷全球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