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代貿易階段,這個時代已具備了單一的生產和物流,出現了原始供應鏈的雛形。第二階段是工業化生產階段,歐洲工業化**帶來了生產能力和物流能力的飛躍發展,這個時期最大的供應鏈特點是出現了以增加商品附加值為目的的多層的物流,這個時期的生產,基本上是一個產品從開始到成型在一個工廠里完成,還沒有出現多個工廠之間相互協同的概念。第三個階段是現代化制造階段,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供應鏈的發展更快,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有了足夠的技術作支撐的情況下,供應鏈協同成為主流,由此可見,信息技術促進了供應鏈的三次飛躍。
信息傳遞方式的變化,促進了供應鏈結構的變化,同時也促進了供應鏈內的企業之間關系的變化。在信息技術普及之前,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系還處在分蛋糕的利益分配模式,在這個時期,不論是物流領域還是生產領域的信息流都是不對稱的?,F在企業需要轉變這種觀念,由于各種信息技術的支撐,供應鏈上下游,轉變為以協作共贏為目的的關系。上下游企業圍繞客戶需求,通過供應鏈管理系統,高效的協同,信息的共享使生產成本、物流成本越來越低,并且不斷地把市場做大,并共同分配利益。
供應鏈共贏需要上下游企業的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業務溝通、高效的業務協同、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 ,所以供應鏈共贏需要敏捷的供應鏈。
供方和需方可以是各類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最終用戶。動態反映為適應市場變化而進行的供需關系的重構過程。敏捷響應用于強調供應鏈對市場變化及用戶需求變化的快速響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