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摩托羅拉每投入1美元用于培訓,便會有30美元的產出。且不論這句話是真是假,對照一下國內培訓行業的實際狀況,我們掌握的事實是,大部分企業投入30元培訓費,卻不一定會有1元的產出。為什么會是這樣?有人說是因為培訓不得其法,也有人說是因為培訓不得其人。
如同沒有高水平的教練,就一定訓練不出高水平運動員的道理一樣,一個低水平的培訓師,又怎能培訓出高水平的學員?大多數企業一直苦惱于培訓的收效低微,根本問題不是培訓課程不好,也不是學員不夠聰明,而是許多培訓師沒有很好地遵循培訓的“三一律”。所謂“三一律”,就是培訓如果要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定要實現三個方面的轉化,形成三位一體化,即:
一是將外在的學習要求轉化為學員內在的學習需求;
二是將外在的知識、理念與技能轉化為學員內在的素質和能力;
三是將內在的素質和能力轉化為外在的行為。
在教和學的過程之中,培訓師沒有將學習需求、素質和能力、行為習慣三位一體化,沒有把握好某些關鍵的教學轉化環節,才造成培訓效果不理想的結果。
一、要求變需求第一個轉化,是將學員外在的學習要求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求。外在的學習要求,就是企業或者個人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對適應工作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提出的學習要求。例如,對于新來的銷售人員,企業要求他們:首先要掌握企業及產品的相關知識,同時要學會如何與客戶進行電話溝通或者面對面溝通。產品知識和溝通能力就是銷售人員所面臨的外在學習要求。
而內在的學習需求是為了適應工作和個人的發展需要,掌握特定的知識、理念、技能,因此希望接受的培訓。比如說,一些銷售人員要想拿到更多的訂單、更多的提成,就要學習更多的產品知識,學習更多的推銷技巧,參加更多的相關培訓。這就是內在的學習需求。
當外在要求沒有轉化為內在需求時,培訓很難收到實際效果。比方說,公司要求全體員工學辦公室英語,但是員工一致認為,學英語毫無用處,甚至是在浪費時間,這樣的培訓自然不會產生理想的效果。
如何激發學員的學習需求?美國西點軍校在新生開學時,先要求他們了解學校的歷史,參觀位于華盛頓的司令部,使新生在接受正式訓練之前就被預熱,被感化,之后即使再嚴格的訓練和要求新生都能接受,這就是成功地將外在的學習要求轉化成了學員內在的學習需求。
培訓師在第一堂課上就必須實現這個轉化。一上來就滔滔不絕地講課,沒有讓學員先熱身,很難把課程有效地進行下去。培訓不是灌輸,要像西餐中先上開胃酒一樣,先把胃口刺激起來,自然增加食欲。一個好的課程,也要先有“開胃酒”,促使學員的外在要求向內在需求轉化。
二、知識變能力第二個轉化,是將外在知識、理念與技能轉化為學員內在的素質和能力。這就是培訓師具體要做的三件事—傳授知識、轉變理念、訓練技能,三者必居其一或者三者兼而有之。將這些知識、理念和技能轉化為學員內在的素質和能力,也是培訓的主題。
完成轉化要防止“知識中毒”,錯學不如不學。俗話說“才多不壓人”,就是說,知識都是有用的,多多益善。其實不然,任何事物都會有兩面性,物極必反。食物能給人提供營養,也能使人中毒;知識能充實人的大腦,也能誤導人的言行。
美國的一些培訓機構認為,中國人的學習熱情太高漲了,將來也許會犯錯誤,甚至會死得很尷尬—不是死于知識饑渴,而是死于知識中毒。
10多年前,某大企業總裁勵精圖治,企業得以飛速發展。但是最近10年,他讀錯了書,走錯了方向,造成企業止步不前。10年前,他讀了一本美國人寫的書,書上說對員工要放開,讓人們的天性得到充分發揮,所以企業不用規定工作時間。他深以為然,于是在企業里執行。結果,員工成了一盤散沙,工作效率直線下降。
這就是盲目學習的結果,準確地說,是不加選擇、不加批判地學習而導致的結果。因為,目前我們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員工還沒有達到較高的自覺性,而且法治還不健全,這時候就開始實行德治,顯然違背客觀規律。
有一個企業老板帶領9名干部學習《領導統御之道》,結果學完回去后,這9名干部都不服從領導了。因為他們學習了“統御之道”后,就知道如何和老板斗法了。
學了不該學的東西就是知識中毒,所以,未必是每個課程都要學,未必每個人都要學。有好多單位,一有培訓,老板也參加,中層干部也參加,連食堂的大師傅也參加,這樣的培訓有何意義?
所以,將外在知識、理念與技能轉化為學員內在的素質和能力時,要特別注意防止知識中毒。有句話說得好,“合適的才是最好的”,要有選擇地去學習,有選擇地去轉化。如何選擇?你的痛楚點就是你的學習點。如果你現在最痛苦的是和你的上司搞不好關系,那你拼命學英語有何用?不如學習一下如何管理你的上司。
傳授知識、轉變理念、訓練技能的最終目的都是提升學員的素質和能力。這就要求培訓師不僅課要講得好,而且要讓學員聽得進去。學員收獲多少是評估培訓師水平的主要指標,所以培訓不能只是演講,演講不足以帶給學員有價值的東西。
三、能力變行為第三個轉化,是將內在的素質和能力轉化為外在的行為。這是培訓產生績效的最關鍵的轉化,如果沒有這個轉化,培訓就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說,員工學了顧問式營銷技巧,就要將這種技巧運用于實際工作之中,從關鍵客戶的選擇、客戶溝通、客服策略等各個方面改進自我,提升個人及公司績效。實現了這一步,培訓才能告一段落,才會產生價值。
當然,將素質和能力轉化為外在的行為,不是單靠培訓師就能做得到的。因為培訓師除了在課堂上傳授和課后輔導外,基本不會和學員有更多的接觸。那么,如何真正實現從內向外的轉化?首先,要依靠學員的主觀能動性;其次,要靠上級領導的監督指導。學員的上級要負起責任,促使學員將學到的知識轉變成外在的生產力。培訓效果好不好,要用工作績效來考核。
這就要求每一位企業領導者都應該是教導者,有責任把員工的素質和能力轉化為外在的行為。如果培訓之后,學員自己不主動實踐,主管不管,老板也不管,怎么會有好的效果呢?
所以,這種轉化的關鍵取決于企業是否真正成為了一個學習型組織,而不是單純地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