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的被動成長
在職場中,絕大多數人都是“被動成長”的。
也許你不認同這句話。沒關系,你可以先自問下是否碰到過下面的6個小問題,再重新思考這句話。
問題1:多數時候覺得迷茫,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 問題2:覺得自己自控力不行,學什么都堅持不下來 問題3:隨大流地學外語、考各種證書,但在工作中也沒怎么用得上 問題4:工作多年,但都是工作要求什么就學什么,支離破碎、一團亂麻 問題5:絕大多數時候都在等別人安排工作,被動響應而非主動請纓 問題6:感覺找不到一家合適自己的公司,成長有限
以上6個問題,如果遇到了2個或2個以上,就代表你有較為明顯的“被動成長”特征了。
前兩個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一個有挑戰的明確目標,目標驅動力不足導致的。
中間兩個問題,主要是因為被動地積累知識和經驗,能力和知識碎片化導致的。
最后兩個問題,主要是因為不會主動利用工作環境,缺乏刻意實踐導致的。
那么,要如何做才能改變呢? 借助GAP(差距)模型,你可以快速定位差距,從“被動成長”轉變為“主動成長”。
G:目標驅動
目標驅動力的價值幾乎人所皆知,但為何還有這么多人不去設定目標呢?與1000多名形形色色的人打過交道之后,我發現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我曾發現一個怪異的現象。在YouCore做運營的實習生中,名校背景、對口專業的學生往往需要我提醒多次后才會設定目標;而院校一般、專業不對口的學生卻無需我提醒,自己主動就會設定目標。
之前我一直很困惑于這種“倒掛”現象,后來發現這是由“舒適區”導致的。
處在“舒適區”的人,對現狀有一定的滿意度,沒有改變的欲望,因此主要依原有習慣行事,經常意識不到要設定目標。
對名校背景、專業對口的實習生而言,這份實習工作處于他們的“舒適區”中,自認為靠已有積累就能勝任,因此往往意識不到要設定目標;而一般院校、非對口專業的實習生,無論在面試中,還是實習期間,都接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暗示,身處“舒適區”外,因此會自發地設定目標。
人本能地傾向于停留在“舒適區”中,這就是大多數人不去設定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一個人如果沉溺于“舒適區”,就會變得松懈、倦怠和保守,久而久之就會感到迷茫和無助。
我問公司大三的實習生,擔不擔心YouCore的實習工作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她很淡定地告訴我完全不擔心,大不了再多試幾份工作唄。但當我換了個問題,問她擔不擔心嫁錯人的時候,她就一臉嚴肅地回答我:這個當然要擔心了。
這兩個同樣關于“是否擔心目標定錯” 的問題,最本質的區別就是背后的“試錯成本”不同。
實習工作選錯的“試錯成本”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因此面對目標是否定錯就很坦然;但嫁錯人的“試錯成本”遠遠高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圍,因此就很不淡定了。
很多人不敢設定目標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擔心在錯誤的目標上投入了自己無法承受的“試錯成本”。
其實,無論是上述兩個主要原因中的哪一個導致了你沒有設定目標,在職場的成長之路上,開始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都是最好的破解之道。
只要你設定了一個有挑戰的目標,就必然會離開原有的“舒適區”,去挑戰自己原有的能力結構、知識水平和資源范圍,因為如果你不做這些自我挑戰,就不可能完成這個新設定的目標。
在完成這個挑戰的過程中,目標是否“正確”反而是次要的。
因為這個目標的本質價值在于為你提供了一個將能力結構、知識水平、資源范圍綜合運用的“靶心”,無論它是否正確,挑戰完成后,你的能力、知識、資源都會大大升級,從而給你更多的職業選擇自由。
在設定目標時,一定要抓住兩個關鍵:
1) 有挑戰:也就是對你能力、知識、資源的要求要比你現有的水平高;
2) 明確: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至少可衡量、且可達到。
03 A:主動積累
設定一個明確的有挑戰的目標后,相當于有了學習和應用的“靶心”,你就已經運用GAP模型的“G”目標驅動,解決了第一個差距。
但如果你想更快速、更全面地主動成長,還必須掌握“射箭”技巧,也就是GAP模型的“A”主動積累,而不是亂射一通。否則即使射了上萬支箭,你也可能無法射中“靶心”。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對自己很有要求,也很好學。這兩年,他跟我聊過的書從西方的《君主論》一直到《南懷瑾全集》;聽過的課程從工具類的時間管理、思維導圖,到心理學、人力資源,再到人工智能、精益創業;印象筆記里也收藏了1000多篇各式各樣的文章。
直到有一天,他跟我說:“老師,我覺得自己的知識獲取得太多、太雜,這兒知道一點點,那兒知道一點點,想用時卻又沒什么能調用出來的,就像一堆胡亂堆放的雜草一樣毫無用處?!?/p>
因此,要想做到主動成長,空有一腔熱情地盲目學習還不行,你還要將知識和技能以目標為導向,圍繞著應用的主線,搭成一個體系化的知識框架——要像一棵樹一樣,而不是一片雜草地。
就好比去超市買菜,去之前你要先想好自己要做哪些菜,再根據這些菜決定買哪些“食材”,這樣買回來后才能做成一餐飯。否則,漫無目的地隨機買了一堆“食材”,回來后可能連一道像樣的“菜”都做不出來。
從目標出發,構建出知識體系框架后,你就知道最應該去學習哪些知識和技能了,也就很容易從盲目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有選擇的學習。而且,你積累的各種知識和經驗也不會“雜草”式地四處叢生了,它們都有了各自存放的地方,調用起來也很方便。
借助GAP模型中這種主動積累的方式,你的知識和經驗的沉淀速度將大大加快。
04 P:刻意實踐
有了目標,也掌握了主動積累的方法,你距離主動成長的GAP(差距)就剩一個“P”——刻意實踐。
人作為一種集體生物,天生就有一種服從和趨同的天性。因此我們大多數時候采取的行動,其實都未經過大腦的深度思考,而是本能地隨大流。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工作方式只是一種無意識的重復:公司要求我這么做,我就這么做;大家都這么做,因此我也這么做。
這種無意識重復的結果就是1年的經驗用了10年,白白浪費了利用工作環境刻意實踐的寶貴機會。
事實上,即使在同一個公司做同一件事,每個人因為要實現的目標不同、主動積累的側重點不同,工作方式都可以完全不一樣。
那么怎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環境刻意實踐呢?你可以采用下面兩種方法。
借助GAP模型的主動積累,你已經構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現在你需要做的就是從目標出發,比對哪些能力、技能、知識是有差距的,然后主動尋找工作中的機會,在實踐中刻意練習。
以上圖為例,你發現“項目管理技能”是影響你晉升為部門經理的一個差距,那你完全沒必要被動等待機會,而是可以主動請纓主導一個項目,并刻意運用項目管理的知識,科學、系統地管理這個項目。
經過這樣的刻意實踐,你的項目管理水平會得到飛速提升。即使最后你沒有實現晉升部門經理的目標,你也已然具備了勝任部門經理的能力,從而給了自己更多的職業選擇自由。
也許有人會說,我在的公司環境不行,沒有合適的項目怎么辦?那你可以試一試第二種方法。
假如你發現現有工作沒有現成的實踐環境,那你可以對照自己的目標,給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創造出刻意實踐的環境。
比如,你想成為一名10W+文案的寫手,但公司只要求你能將活動公告在公眾號上發布出去就行。這時,你可以給自己提高要求,將這個活動發布的文案按照10W+閱讀量來打造,不用換公司,一樣可以起到刻意實踐10W+文案寫作方法的效果。
其實,只要你愿意去實現更高的目標,就會發現只靠原來“無意識”的重復工作方式是做不到的,這時自然就會創造出更多的刻意實踐的機會。
堅持運用上面兩種方法,直到哪天你覺得現有環境真的滿足不了你了,有一種龍游淺灘的感覺時,你換工作就好了。這時你會發現,想去哪兒都不是問題,基本是你說了算。
05 小小的總結
無論是受人的生物性影響,還是受人的社會性影響,我們都很容易陷入平庸的“被動成長”,甚至很多時候自己壓根都沒意識到這個問題。如果你不甘平庸,想從這種狀態中走出來,開始主動成長,GAP模型可以很好地幫到你。
G:目標驅動
設定一個有挑戰的明確目標,幫你從“舒適區”中走出來。
A:主動積累
構建好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不僅可以主動有選擇的學習,而且可以更有效率地沉淀經驗。
P:刻意實踐
主動利用環境,在工作中刻意實踐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
最后,愿你早日彌補“被動成長”的GAP(差距),從此把控自己的職場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