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倒回至1993年,在美國讀書、工作多年后,羅群終于回到了期待已久的中國。彼時,他的頭銜是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區負責人,從資歷上看,當屬中國公司的第二代“掌門人”。
作為一家國際精密儀器及衡器制造商,梅特勒-托利多有行業的“隱形冠軍”之稱。如果說第一代“掌門人”的任務是扎穩腳跟的話,第二代的任務頗有開疆擴土的意味。這種面對未知的挑戰正是吸引羅群的關鍵所在,“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非常愿意去挑戰高難度的任務?!绷_群說。
不懼挑戰 樂觀探索
“尋求挑戰,探索未知”是貫穿羅群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命題。來到梅特勒-托利多之前,羅群在Bowmar Instruments(鮑馬儀器公司)有過四年的工作經歷。
選擇Bowmar的原因很簡單,“當時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不理想,我想挑戰自己,把它整頓好?!边@種臨危受命的風險很大,卻也能學到更多,直到現在,羅群都覺得迎難而上讓自己受益匪淺。
Bowmar Instruments回歸正軌后,羅群開始尋找下一個挑戰。他心里一直有個揮之不去的念頭:把多年的經驗帶到亞洲、帶到中國,為當地的人才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區負責人的職位再合適不過,有挑戰也能滿足他回歸的愿望。
另外一個讓羅群欣賞之處在于,梅特勒-托利多講究分權,作為地區業務負責人,他可以決定大部分事務,不會有束手束腳之感。
1998年,伴隨亞洲金融風暴引發的市場動蕩與錯亂,羅群充當起“救火隊長”的角色,主動請纓負責梅特勒-托利多東南亞、臺灣、韓國的業務,一直到2005年才再度回歸?!耙环矫嫖矣薪涷灪托判?,另一方面年輕的團隊需要有人指導,我覺得自己可以扮演這個角色?!绷_群的想法簡單如初。
在中國公司,羅群大力開展營銷,盡管當時團隊成員對此并沒有多少概念;他耐心地與合資方溝通,慢慢培養他們接受新的觀點和思路。多花時間和精力去溝通是羅群最常做的一件事,往往成效顯著。
耐心之下,支撐著羅群的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問他在業務開展中遇到過哪些難關,他總會給出一個樂天派的回答:“我一直覺得人的潛力是不可限量的,再困難的問題都能迎刃而解。對于想做的事,我不會因為碰到一些挫折就放棄?!?/p>
以人為本 助推員工發展
25年間,世界變化萬千,各種各樣的理念得以更新、迭代,甚至顛覆。對羅群來說,最大的不變就是堅持——堅持“以人為本、以客為尊”的企業文化,堅持以一己之力影響身邊的人。
“以人為本、以客為尊”是梅特勒-托利多始終提倡與堅守的企業文化,20多年來從未變過。在羅群看來,以人為本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他致力于將這種尊重落實到文化上,打破員工“唯領導之命是從”“時刻把自己放首位”的偏頗觀念,鼓勵他們“做正確的事”。
在所有新員工培訓場合,羅群總是第一時間闡釋自己的理念、描述自己所期望的公司氛圍,并直言不諱地談及性別歧視的問題。他認為,很多管理者雖然不會把性別歧視當回事兒,但它確實存在于他們的潛意識之中。
羅群常讓管理者設身處地地想象:如果這種歧視發生在自己的孩子或親人身上,會怎樣?很多管理者頓時恍然大悟?!拔覀冇萌说脑瓌t是不管性別、年齡,最強的、最能干的就是我們要的?!绷_群說。
而從新員工培訓就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羅群希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如果有一天員工晉升為管理者,他們必須清楚自己對性別問題的看法,做出正確的決定。只要越來越多的人摒棄不當的想法,氛圍就會慢慢改變?!?/p>
在梅特勒-托利多,羅群被親切地稱為“老羅”。他希望員工這樣稱呼他,因為可以拉近距離,營造輕松的氛圍。
盡管處于高位,羅群卻抽出大部分的時間擔當教練與導師,去傾聽員工的困惑,提供自己的見解。具體的管理事務,他都徹底授權給團隊伙伴,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做感興趣的事。
在教練的過程中,羅群所接觸到的問題,多半與人、與環境相關。在指導員工如何看待某一問題之余,他更注重引導他們思考:為什么要考慮這些因素,它背后的長期影響是什么?羅群認為,企業制定的一大堆KPI,很容易造成員工的短視。因而,他在教練過程中,更多的是鼓勵員工將眼光放得長遠,不要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
除了教練以外,羅群的另一個身份是導師,他同時聚集了公司里最資深的經理們一起加入導師隊伍。年輕員工遇到的任何問題、困惑都可以向導師們尋求幫助。羅群樂在其中,因為既能為年輕人指明方向,也可借機了解年輕人的想法,避免與他們脫節。不僅如此,羅群還主動到復旦大學,幫助MBA的學生解讀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困惑。
這些經歷給羅群帶來的喜悅與滿足溢于言表:“我不必花很多時間管理公司事務,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充當教練和導師,沒有比這更好的機會去影響別人未來的成長了?!?/p>
羅群非常重視人才培養,將團隊與組織發展視為基礎建設。在他的努力下,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公司的人才優勢、品牌聲勢日漸顯現,在集團樹立起良好的口碑。延續優勢,羅群提出了主管全球業務的愿景。很多員工對此抱有懷疑:老羅講的愿景很好聽,但真的會發生嗎?
對此,羅群持有堅定的信心,且不遺余力地將這種對未來的信心傳遞給團隊。改變也由此開始。
國際化的第一步是養成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習慣。羅群實施了“國際交換學生”項目,從世界各地請來約20位交換生,與中國團隊共事,并不斷融入新鮮血液。這相當于為團隊創造了一個練習口語、了解東西方文化與思維方式差異的機會。而且,公司內部大部分的文件都是中英文并存,倒逼團隊面向國際化。
經過幾年的努力,羅群已將12個本土產品經理培養成全球產品經理。這對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公司來說,是一步很大的跨越?!爸灰覀冇斜臼?,就可以做到,我們中國團隊需要對自己有更強的信心?!绷_群頗為驕傲。
漸進式變革 激發組織活力
接手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區業務以來,羅群從不刻意去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而是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挖掘客戶、開拓市場。
這家羅群口中的“小公司”,已在全國各地建立起37個辦事處和分公司,擁有2800名員工。為避免“尾大不掉”的局面,羅群一直以漸進的方式,推動梅特勒-托利多的變革。
所有的變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管理層的自說自話。從激發員工參與、滿足員工心理需求出發,羅群重點打造了一個員工建議平臺——每個人都可以就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大小問題提出建議。相應地,梅特勒-托利多會做出積極響應,并對每一位提出建議的員工表示感謝。
在羅群看來,大部分員工提出的建議都比較容易實現,最緊要的一點是,他們希望自己的聲音被聽到,由此才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自該平臺建立以來,每年梅特勒-托利多產生的員工建議的改善項目達600多個;過去4年,有20個大型改善項目得到實施。
很多時候,員工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影響力,不敢提出較大的變革。為應對這一現狀并覆蓋更多的組織發展問題,每一年,羅群都會帶領團隊自上而下發起至少5個大型改革項目。
在矩陣式組織架構下,羅群鼓勵員工根據業務需要,自發組成跨部門項目小組,去推進有關精益生產、質量、研發、人才培養項目的發展。
小組的形成方式類似于合弄制,員工需要哪些支持,就把哪個部門的人拉進團隊。比如,負責梅特勒-托利多創新大賽的是一位IT出身的員工,考慮到大賽需求,他將HR、財務等部門同事拉入自己的團隊,將大賽辦得有聲有色。
對羅群來說,提高員工敬業度和活力的秘密就在于此——擴大授權,用心傾聽員工,并加強互動。
以身作則 拒絕漂亮的口號
羅群非常欣賞《基業長青》里不事張揚、頗有親和力和領導力的企業家。在所有領導力要素中,他認為以身作則最難做到,而這正是他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熟悉梅特勒-托利多的人都知道,其經銷商忠誠度非常高。羅群認為最大的奧秘就在于梅特勒-托利多的“以身作則、說到做到”。
1994年,開經銷商大會時,羅群曾在臺上表示,希望經銷商們很快成為百萬富翁。在當時每月1000元的薪資水平下,很多經銷商覺得這是天方夜譚。2015年的經銷商大會上,更多的經銷商卻跑來跟羅群說:“我們現在討論的是誰先變成億萬富翁?!?/p>
經銷商的成功絕非偶然,有自身的生意經,也有羅群的鼎力協助。許諾之下,羅群幫助經銷商培訓、管理員工,加大產品研發與市場銷售方面的投入,逐步樹立起梅特勒-托利多的口碑。有了質量與口碑的加持,經銷商的生意也更加順風順水。
羅群說:“作為一個領導者,我光在臺上喊一些很漂亮的口號是沒用的,要讓大家感覺到,老羅就是這樣一個說到做到的人?!?/p>
在團隊面前,羅群更是將以身作則發揮到了極致。員工在外做團建時,羅群從不參與,他不希望向員工傳遞出“老羅天天游山玩水”的信號;他甚至在花甲之年讀取了一個博士學位,以更好地向團隊表明自己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不是一句空話。
羅群在領導力研究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和時間,而變革型領導是他當前最感興趣的方向。他下一步的計劃就是,培養出更多不斷挑戰現狀的變革型領導者,提升他們的領導力。而如果有機會,羅群也想過創業,一窺自己的能力,也遍嘗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