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每個人從小到大一直努力去完成的事情,無論是在學校,還是進入職場,我們都需通過學習提升自身能力,從而達到一個個階段性的人生目標。
伴隨社會進步、技術發展、認知升級,人們的學習行為正逐步打破學習的邊界。除了學習行為的自身演化導致邊界持續向外擴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內力”的作用之外,不容忽視的是技術的力量。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日趨火熱的新技術相序涌現,原有的學習形式被改變,乃至被顛覆,隨之衍生出某些新的模式,從而觸發邊界的擴大與裂變。
科技VS無邊界學習
技術升級為學習帶來的功效
受技術演進的影響,學習的屬性隨之升維,其地點、時間、形態以及交流渠道,都出現顛覆式的發展。目前已涌現出一批嶄新的學習方式,如移動學習、慕課等。原先“雙規”(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學習)的邊界已被打破并實現重塑。
技術本身擁有自身的成熟曲線,任何一項技術從涌現到后期大規模商用,都要經歷從底端到高峰,隨后下滑,最后走向成熟的曲線流程,其中包括觸發期、期望膨脹期、幻滅期、復蘇期,以及成熟期。目前趨于成熟的技術都擁有此番經歷。
同時,諸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chain)、云計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這些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會對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
面對大勢所趨的人工智能,教育與培訓行業的每位從業者萬不可輕視,甚至忽略。那么,將人工智能運用到教育與培訓之中,會產生怎樣的體驗?目前,教育領域已經出現了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測試題目的編撰與批改,實現自動出題、自動做題等功能。
除此之外,教育與培養流程中的每項任務,都存在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完成的可能性,并隨之將人工智能貫穿整個培訓鏈條。身為企業培訓、組織學習的從業者,需不斷思考人工智能是否能夠置換你的某些工作,從而服務于你。
當前,人們對新興技術具有極高的敏感度。當區塊鏈出現在人們的視線前,一夜之間人們開始想象和探討它自身所包含的各種可能性。
提起區塊鏈,很多人都會想到去中心化思維,但在企業招聘與人才培養領域,它具體能夠起到怎樣的作用?
目前,區塊鏈可用來驗證學歷、學位證書的真實性。當然,其用途并不僅限于此。在人才培養方面,區塊鏈對企業培訓的測試,以及能力評估都將產生輔助作用,未來人們會探索并創造出更多便捷、高效的區塊鏈應用場景。
云計算早在九年前便已出現,并開始被利用。發展至今,云計算技術已走過整個技術曲線流程,成功抵達成熟期。目前,許多企業的學習內容與任務都已選擇在云端上進行,其學習效率得以提升。
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企業持續的探索,像自動測試、自助學習等功能都可在云端獲取。同時,云端強大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將為企業教育與培訓帶來更多的可操作空間。
如今提到學習,人們更多強調的是因材施教,即精準化學習。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習慣、取向和路徑,大量模式化、流程式的培訓顯然不能滿足大部分員工的學習需求,而大數據便是針對這一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
利用大數據的前提是將整個學習過程數字化。如果企業獲取了學員的學習數據,通過技術的算法,便能夠實現為不同學員定制差異化的學習路徑,讓他們在同一時間內做不同的事情,以達成自身的學習目標,即所謂的“殊途同歸”。
對于企業內部的人才培養,這是非常好的愿景,但目前在數據的獲取和標準的制定方面還存在一定難度,需要每一位技術人員和企業培訓從業者的共同努力。
打破原先的“學習行為”
自賦能+多媒體+增強體驗+真實環境+人人為師
隨著新興技術的出現與應用,人們正逐步邁向無邊界社會。共享時代的到來,衍生出更多要素流動的空間,以及創造性發展的舞臺,學習亦是如此。
于是,為學員們提供一個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使用身邊任何可以獲取的學習機會進行學習活動的3A(Anywhere,Anytime,Anydevice)學習環境,已然變成時代所趨。而無邊界學習也隨之出現五大屬性,即SMART。
無邊界學習的五大屬性
這五個屬性,有些發展得較快,而有些卻走得較慢,但它們都正從各條“戰線”上將原先所理解的“學習行為”打破。
自賦能(Self-empowered):通過學習賦能
獲取信息是人生的開端,但無論是自身獲取的知識,還是后期由他人傳遞而來,每個人都需要將這些知識進行提煉總結,從而轉化為自己的能量。這便是通過學習進行賦能的過程。
如今獲取信息的方式與幾年前已截然不同。
2010年,伴隨著互聯網的逐漸興起,除了每天通過電視獲取新聞之外,人們還可通過百度、新浪等網站獲取信息;而如今,人們獲取的信息更多來源于隨身攜帶的手機,通過各種手機APP了解新聞、學習知識、建立社交。信息獲取成本極為廉價,每個人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獲取相同的信息。
基于此,個人的內化過程,以及自我驅動的作用便顯得至關重要。關鍵是要看個人自身是否擁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助推其不斷學習與進步。
多媒體(Media-rich):化解“工學矛盾”
依托于技術的興起與演進,如今學習的方式已愈發豐富。早期,在企業內部,員工可以通過QQ、MSN等方式進行交流、互動,這是基于文字的溝通方式,之后相序出現了動態圖片、視頻等形式?,F今,很多企業都開始運用微課這種方便、快捷的形式,向學員們快速傳遞知識點。
伴隨著學習形式的增多,一方面,學習邊界已被打破,學員無需固定時間,利用特定的學習工具獲取知識,學習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增強;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學習與培訓最大的“工學矛盾”將會被化解,學員可利用工作空余時間,選擇適宜的學習形式,彌補不足,提升能力。
增強體驗(Augmented-experience):激活學員的體驗感
傳統課堂傳授的知識可能面臨死板、僵化等問題,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并未產生更多共鳴,只是處于一種“你講我聽”的固化模式中。
而隨著微課、VR以及AR技術走向教育、走進課堂,學員的學習體驗感將被激活,他們可以坐在出租車上、地鐵中,或是躺在家中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真實環境(Real-context):場景化學習
近些年,企業學習更加強調場景化,即學習的過程需與實際工作場景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利用相關技術,打破傳統“學是學,做是做”的僵化思維,將真實場景、虛擬場景與學員的學習場景相結合,嘗試將學習過程融入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使學習的知識點與實際運用反復磨合。由此,學習效果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人人為師(Teacher-pervasive):師生界限將不復存在
在人們傳統的思維中,教師是一個固定的群體。但隨著學習平臺的增多、學習邊界的打破,未來,師生之間的界限將不復存在。學什么內容,用什么形式去學,需不需要與真實的工作場景相吻合,學員是否也能成為教師等等,這些邊界將全部打破,完全顛覆原先固化的“教師”概念。
目前,許多企業內部都在大力培養內訓師,其目的便是鼓勵每個人將自己擅長領域的知識,在企業內部與同事進行分享。同時,一些知識應用平臺也崇尚人人為師的理念,鼓勵人們勇于分享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未來,學習將何去何從?
未來,學習將擁有無限種可能性。人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逐漸發生改變,科學技術的持續迭代與發展,都將影響學習行為的轉變。僅從當前的科技趨勢而言,學習將在未來呈現出以下幾種發展可能。
首先,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未來將實現腦機結合,即通過佩戴特定頭盔讀取個人的腦電波,并進行數據分析,了解不同個體的學習需求,從而通過意識控制學習的行為與方式。
其次,萬物互聯同樣能夠與學習相結合。當個體的每個部分都能與對應機器相連接,那么,通過攝像頭或是傳感器便可輕松獲取哪位學員在假裝聽課,他們對傳授的知識有怎樣的反應等信息。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每個個體在其中都是數字系統之下的實體,感知分析成為關鍵。
最后即是深度認知——更深層次的合理、準確分析。目前,人工智能的一大挑戰是其準確性和復雜性,現階段的人工智能對于學習而言,還停留在解決一些基礎問題的層面上,比如批改試題、特定問題的解答等。隨著技術不斷突破,其服務能力還將不斷擴大,學員們可利用智能機器完成不同的個性化、定制化學習需求。
當然,技術發展推動著社會變革,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以大數據、移動互聯引導下的第四次數字化革命,都已充分證實這一點。而技術正持續助推學習打破邊界,最終實現無邊界學習。但無論科技怎樣演化,學習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常態,是不斷要完成的事情,只不過科技能夠讓人們的學習更加快捷、高效、有針對性。因此,在技術這個輔助作用的幫扶之下,最本質的還是完善自我,實現認知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