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雖然很重視培訓,但時常又認為績效是員工實干出來的,不是培訓出來的?!?/p>
“很早就發出培訓通知并提醒業務部門了,結果學員還是在培訓時被領導叫走了。
連學習時間都不能得到保證,可總是說我們沒做好培訓?!?/p>
“培訓就是出力不討好的事情,出了問題只會找培訓人背鍋?!?/p>
“年年都背鍋,鍋卻不見少。這一年來,我們又背了好多鍋?!?/p>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培訓難,難于徒手攀尖山。每每與培訓同仁們交流,聽到比較多的感慨,就是被當做“背鍋俠”。
01
培訓人日常背的“鍋”
當下,培訓人“背鍋”現象很普遍。根據多年的培訓經驗,我總結了三個“常見鍋”。
第一,培訓工作不到位。
公司業績好了,功勞大多屬于業務部門,和培訓工作并無很大關系。提及培訓,最多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進展,培訓量達到了,但是效果還不夠好”,抑或是“培訓量還不夠,質也有待提高,因而在員工的專業發展培養上存在些許不足”等?,F實中,企業運作如果出現問題,經常會拿培訓充當“萬金油”,成為公司業績不好、部門人員績效差、安全問題、對外客戶溝通不暢、招聘現場被質疑等各種問題的擋箭牌。
第二,培訓出勤率不高。
培訓安排次數少,員工認為公司沒培訓,對其學習成長的關注不夠;反之,業務部門將培訓視為負擔,導致員工未必參加。業務部門拒絕參加培訓的理由包括:項目設計不合理、培訓師資水平欠缺、培訓內容吸引力不強、培訓時間不合理,甚至認為培訓壓根沒必要等。
第三,培訓成果不明顯。
企業通常對培訓人的期望值很高,寄希望于培訓能解決一切問題,從而滿足所有需要。實際上,培訓成果的落地并不會立竿見影,其呈現有很多因素。同時,看似完善的培訓體系卻眾口難調。
02
為誰而“背鍋”
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作為培訓人,必須弄清楚我們到底在為誰“背鍋”。
首先,對于培訓,領導會提出“培訓很重要,應高度重視”的口號,但是,他們的重視是否真正落到實處?
一方面,培訓課程開始時,很多企業領導都不曾出面作開班/結業致辭,或是大力動員下屬積極響應;另一方面,培訓過程中,領導幾乎不會參與并帶隊學習。實際上,大多數培訓項目如果僅是員工學習,而領導不加入,新思想、新方法往往難以推動或落地。
其次,企業中經常存在各種沖突,包括會議時間、參會人員等,然而,培訓工作離不開各部門的配合。
通常,培訓通知很早就開始下發,依然看到業務部門在培訓時間內組織許多會議等。面臨沖突,學員左右為難,大部分人反饋想參加培訓卻分身乏術。
最后,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悟道,對于成年人的學習尤為重要。正如你永遠無法叫醒一位裝睡的人,培訓人也很難喚醒一顆被動學習的心。當然,有些問題并非幾次培訓就能解決,如個人理念、價值觀等。
03
如何突破僵局?
《ASTD培訓經理指南》中指出:“培訓的價值是由受訓方而不是實施方評價和認定的?!?/p>
因此,在組織內外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對于培訓成功與否極其重要。培訓人面對無奈被當成“背鍋俠”的現象,必須勇敢站起來,并聯合為之“背鍋”的對象,從而打破僵局。
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說:“你不必喜歡或崇拜老板,也不必恨他。但你得管理他,好讓他為組織成效,以及你個人的成功提供資源?!?/p>
因此,培訓人應先學會管理領導及其期望值,可以通過擺困難講道理、提資源支持需求、澄清可能達成的結果等方式。
比如,關于培訓場地的選擇,呈現相關數據分析,讓領導了解在公司內培訓將受制于環境,可能造成學員出勤率低等情況; 關于領導參與度,展示大量案例,表明其參訓對于項目結果轉化的重要性。
同時,培訓人要積極地呼吁更多業務部門介入,且打造成共同體,尤其是課程設計、培訓供應商采購、講師甄選、內容溝通等方面,充分發揮其作用。倘若業務部門身在其中,既能使培訓需求更加明確,也有助于促進培訓效果落地。
例如,在培訓項目實施方面,培訓人可以邀請業務部門作為聯合承辦方,或將培訓項目分解至業務部門承辦,利用互惠原則,進一步增強其參與感、責任感。
此外,緊抓員工,打造粉絲學員力量,從而營造出自下而上的影響力。
對于課程設計,不能單靠制度、政策約束學員,關鍵是就學員在工作中的痛點、難點,給出有效的解決工具、方案,如思維導圖、表單練習等,為他們帶來價值和收獲,以此提高其滿意度,并嘗試將其發展成鐵桿粉絲。
在培訓宣傳方面,采取多種渠道“借力”粉絲學員,如刊登粉絲學員的培訓心得、感想、錄制課堂相關視頻等,號召促進更多員工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