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思考一個話題,B端產品和C端產品邊界是清晰的還是模糊的?也就說:如何界定自己的產品是B端產品還是C端產品?這里的B端專指渠道(經銷商+終端),C端指消費者。
實際上,B端組織和C端組織的邊界是很清晰的:B端組織掃街,C端組織掃人!我曾經在朋友圈里面發過一句無頭無尾的話:B端組織里面找不出C端基因。
前兩年火得一塌糊涂的O2O,一些傳統企業赴湯蹈火地把傳統渠道的產品拿去做,甚至花大價錢去研發APP,結果為了O2O去O2O,整得自己痛苦不堪!
拿B端產品去做C端是偽命題,因為怎么做都是B端姿勢和套路。為什么會這樣呢?
1.快銷品的本質就是消滅稀缺性:瞬間決策、低成本消費。買得到、聽得到、想得到是快銷品的使命。這種產品的生存土壤一定是高效低成本的渠道布局,以最大化占有來稀釋成本。
2.傳統渠道的開放特點是天性:也就是說在傳統渠道里面不得不接受的一個現實就是——暢銷不賺錢,賺錢不暢銷。
3.傳統渠道的生存邏輯就是“土匪邏輯”: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過此路,留下買路財!財多先過。就像馬六甲海峽一樣,在沒有新的運河開鑿之前,你別無選擇。這也就誕生了以“賄賂”營銷而著稱的中國式營銷:渠道可以成就、阻擊品牌。
B端是天然的山大王,好日子過久了必然無法無天,除了消費者,天不怕地不怕,尤其是在物質極大豐富甚至過剩的時代。
掃街成就了B端組織,是因為當年經銷商只坐臺不出臺。掃街成了逼迫經銷商出臺的最好方法:你出不出臺?不出臺我就把客人交給孫二娘!廠家如是說。此語境里面,經銷商最怕的是失去終端。
掃了十年街,把客人(終端)服務好了,胃口也養足了,終端成了攔路虎!
終端怕誰呢?怕消費者。
那就去掃消費者吧!可是,轉身一看:身后拿著掃把的兄弟們已經習慣了低頭掃街,掃人不僅不會,扛一個掃把也無法把一群群的消費者掃到自己懷里了……今天,B端組織武功大減,C端組織成了利器。
那么,一個問題來了:B端產品能不能讓C端組織去做?
答案:能!
上半身C端組織,下半身B端組織就是這類企業的特征。傳播用C端組織,銷售用B端鐵軍。把這套武功用得爐火純青的品牌如江小白的F2C2C、消時樂的F2B2C,銷售上依然是傳統渠道為重的B端組織。當然,江小白的電商也很不錯。
那么,明白了B端組織和C端組織的界限,B端產品和C端產品的區別點在哪里?
1. B端產品可以做C端傳播,但未必適合C端銷售。這就是大眾B端產品觸網就死,O2O做不了的原因。
2. C是頭,B是腰;C要尖銳,B要強壯。所謂尖銳就是差異化和傳播屬性具備,小眾而非主流。
C端產品適合封閉玩法,適合廣布;B端產品適合開放玩法,適合密植。小眾產品死于大眾渠道,其實就是拿種麥子的方法去種玉米。
有人會說:渠道的精準選擇會解決這個問題。是的,理論成立,KPI饒不了你。
3. B端是穩定器,是放大器,C端產品的穩定性和生命周期都會弱于B端產品。C端產品抓的是潮流,潮流過后才是主流。從C到B轉換最難的是臨界點的把握和節奏的控制。只做C端做不大,僅做B端做不強。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是想對把轉型、創新作為戰略來喊的企業說幾句話:
1.你有新產品嗎?你的產品是B端產品還是C端產品?
2.你有新渠道嗎?你的出口在山大王手里還是自己手里?能量守恒,你給山大王的錢和新渠道構建花的錢差不多。
3.你會新傳播嗎?廣告語時代結束了,社交媒體時代早就來了!
4.你有新組織嗎?掃街部隊還是掃人部隊?銷售做輕,產品做重,傳播賦能。
5.深度分銷的下一個紅利:精準分銷。
對于眾多傳統快銷品企業而言,B端千軍萬馬,C端幾乎處于無人區。當擁擠的痛苦時間久了,不妨享受一下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