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購人員每天可能要收到數份供應商報價單,要確定供應商的報價是否合理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如何在價格與供應商之間做選擇,只用兩招即可判斷供應商報價哪家更合理。
難題:如何在價格與供應商之間做選擇
舉例:
可以輕易看出,D供應商的價格最便宜。 但經過對供應商的全面了解后發現D供應商是一家規模小、人員素質差且無品質保證能力的企業,D供應商為了搶占市場采取了低價格攻勢; B及 C供應商雖價格較高,但有較高的信譽,在品質及交貨方面能有較好的保證; A供應商雖是一家在各方面都不錯的大企業,但因管理費過高而使得價格居高不下。
經過這樣的調查了解后,正確的做法是首先就要把報價最低的D供應商去掉,這種做法的結果與憑表面判斷的結果恰恰相反。 經采購人員的努力,B及C 供應商的單價雖降不到D供應商的報價水平,可能也會下降數個百分點。 如果B及C供應商的樣品能通過既定的評審,那么B及C供應商就可能是最為理想的供應商。
在實際操作中,采購人員容易犯這樣的毛?。?/span>
就是要求B及C供應商的報價一定要降到D供應商的價格才肯罷休,因為他認為這個市場上既然已經有供應商報出了這個價格,B和C也應該能接受這個價格。
殊不知這個低價是忽略了許多其他采購服務才報出來的,換句話說,D供應商所報的價格是不可信的。
經驗:兩招判斷供應商價格哪個更合理
可以盡量多找幾家供應商報價,來自不同供應商的報價可以讓采購人員了解所購物料的大致市場價格。 最終選定的供應商可能只有一兩家,但其他供應商的報價可作為采購人員作出正確選擇的參考。找多家供應商報價會增加采購人員的工作量,但是是值得的。
所謂底價就是打算支付的最高采購價格。 底價的制訂使采購人員對價格的確定與取舍有據可依,但是底價的制訂往往需要企業內部數位很懂行的人士甚至聘請企業外部的專家來完成,許多小企業無法做到。 底價制訂得太高或太低對企業都不利,若制訂得太低,本來可以入圍的優秀供應商被拒之門外,這樣企業就會喪失很多機會成本;若制訂得太高,就失去了制訂底價的意義。 一個合理底價的制訂不僅需要制訂人有豐富的與物料相關的知識,還要盡可能地搜集相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