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部門平時都在抱怨現有供應商這不好那不好,好像天天在說采購干什么吃的,找了個這么難伺候的供應商。于是,作為采購的你屁顛屁顛地想引進個新的,可發現不但麻煩,還有高風險:首先,你提出要引進個新供應商,到處是懷疑的眼光看著你,又都指出這不行那不行;而且,公司越大,引進個供應商要填的資料越多越專業,好不容易填全了,這也不對那也錯;至于跑流程嘛,你懂的;最后,千辛萬苦引進了,萬一哪天出點小紕漏,你就自求多福吧。
麻煩多,風險大,可該找還得找??!采購到底該怎么辦?作為資深采購,在這里跟未來的資深采購分享一下經驗:
首先,干啥事都講究個師出有名:先喊個優化供應體系的口號,搞個消除單點供貨或者降低質量/交期風險的運動。這樣合情合理,有百利無一弊,上上下下都不會反對。要是有領導做個講話搞個動員,那就再好不過了(下面會提到)??傊?,把形式主義用對用好,這可是必修科目。
其次,需求調研。一定要當面溝通,不要打電話發郵件,不要作筆記(你太較真別人也會較真,這工作就開展不下去了)。溝通對象嘛,銷售、生產、工藝、質量、產品開發,你的內部客戶一個都不能少。還有,別忘了倉庫,公司越小越不能忽略。約好了之后,調研點啥呢?現狀有什么不滿,未來有什么期待,您還有點啥要求?這些要求對你將來引進工作順不順利很重要。調研報告得認真寫。什么?你最煩寫報告?那你自己創業干貿易吧!報告寫完,發郵件(不太顯眼的位置寫一句:x月x日前如無補充,就照此開展了)給所有內部客戶,然后再次當面確認(最好是偶遇)。
還有,跟采購有關的程序文件要爛熟于胸。同樣不講理,伊拉克打科威特不行,美國佬打伊拉克怎么就可以呢?人家走流程!流程要熟,關鍵是四階文件、流轉表單。公司內部,吵架就得講理了,程序文件就是理。
順利地話,就要開始找供應商了。各人有各人的途徑和習慣,無所謂誰的辦法更合理。有三條建議:一,付款條件很重要,考慮一下你自己公司付款方面的口碑,找個門當戶對的。二,銷售太冷淡或者太熱情的別找——不是找來個大爺就是找來個麻煩制造者。三,必須詳細了解對方生產和備料周期,產能彈性,未來如何對交貨不及時作出預警,就看這個活兒干得細不細。
報價、送樣之后,跟內部各部門做一下溝通協調(打個招呼,人家不置可否沒關系),然后該向領導匯報一下進度了:內部需求整理,準備引進的幾家新供應商的優劣對比,采購的建議。還有,按照程序文件制定的引進工作的時間節點和責任崗位,這一條千萬別忘了,這是成敗的關鍵?。?!采購的工作做到這個份兒上,領導自己又作過動員,肯定會過問的。有領導問一聲,比采購自己天天催可管用得多了。請示匯報的頻率和時機,是進階科目。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供應商引進多半在小批試產環節無疾而終。因為小批試產牽涉到進料檢驗、計劃、物控、生產、終檢等幾乎每一個制造環節。事不關己,沒人會上心的,每個環節給你拖上幾天,一到了生產任務緊的時候......忘了這個新供應商吧,該干嘛干嘛去。要想辦成這件事,第一需要領導過問,這樣就跟大家都有關系了;第二,自己要做好前置作業?,F在知道為啥跟領導匯報的時候,必須包括引進工作的時間節點和責任崗位了吧;現在知道為啥要熟悉程序文件了吧。
引進個新供應商,起碼得做好以上這些事情。歸結起來兩條:一,把自己能做的,都做到做好,并且要學會借力,讓別人推不得拖不了。二,準備工作一定要充分,最后的結果,往往是在準備階段就決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