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講唐僧,不是講他的精神導師角色,而是講他的管理者角色。唐僧管徒與供應商管理有什么關系?有,這里主要講三點。
第一,《道德經》上說,"不教而誅是為虐",唐僧是代表:他沒有教育、教化,就去懲罰徒弟,違背了管理的準則。放在供應商管理上,一流的企業有政策、有管理;二流的企業有政策、沒管理。你看很多本土企業,所謂的供應商管理,說白了就是一堆政策而已,流程、系統要么很不健全,要么形同虛設,幾乎談不上管理。等供應商出了質量、交期問題,就采取懲罰性措施,讓供應商的老板三天兩頭來檢討。采購質量天天講,質量問題天天有,政策代替不了管理。凡是在"三令五申"的,八成是在拿政策代替管理;如果管理得當的話,還用的著"三令五申"嗎?
淘汰不能代替管理。唐僧動不動就把孫悟空逐出師門,跟我們一些公司管理供應商何其相像:你不好好跟我做生意,那我就把你淘汰掉。淘汰不是供應商管理。淘汰本身要花費大量精力,采購部門的精力如果都花在淘汰供應商上,就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為新產品、新項目尋找合適的供應商。結果一邊淘汰劣質供應商,一邊新產品又落到了劣質供應商手中。于是越淘汰越忙,陷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的惡性循環?!段饔斡洝分?,
另外,你淘汰不掉孫悟空。想想看,孫悟空被淘汰了,還可以回花果山,雖說是渾渾噩噩過日子,但也沒什么大不了;唐僧沒了孫悟空,則生產線馬上就停了,西天取經的大事就黃了。孫悟空就是典型的戰略供應商:他可以沒有你,但你不能沒有他,當然雙方合作對兩者都好。唐僧既不愿承認孫悟空的戰略供應商地位,也不愿好好履行管理責任,結果花在淘汰孫悟空的時間遠比花在打妖怪上的多,取經大業曲曲折折也就不難理解了。西天取經難,并不是因為妖怪有多厲害,而是因為不必要的內耗太多;戰略供應商更需要管理。十月份在深圳培訓,有個學員說,他們的一些供應商有關鍵技術,能出好產品,但就是不配合,價格高、交期長、靈活度差,淘汰又淘汰不掉,除非公司不做生意。這問題表面上是供應商不聽話,其實是因為沒有供應商管理:這個公司的采購部門隸屬生產管理,要說采購,其實是典型的"小采購",追追料、砍砍價,談不上管理,對付那些小供應商還能將就,對那些戰略供應商就吃苦頭了----他們沒有供應商戰略、沒法有效地聯合設計、質量來制衡供應商,溝通也很不到位,在淘汰心態的驅動下,與供應商合作的基調就沒有。有些"小采購"習慣于老爺作風,拿對付小供應商的辦法來對付戰略供應商,想讓戰略供應商服服帖帖,不見效就動淘汰供應商的念頭,那就注定麻煩不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