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今天的質量就是明天的市場。質量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隨著質量管理的不斷發展,質量管理由以前的重在結果轉變為目前的重在預防,要變“事后把關”為“事前預防”,變管理結果為管理因素。因此在實施質量管理時要從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入手,進行預防管理??v觀整個生產過程,造成產品質量波動的原因主要有6個因素,即:人、機(機器設備)、料(材料)、法(方法)、測(測量)、環(環境)這六大因素。下面對這六個因素及預防控制措施進行簡單的介紹和說明。
造成產品質量波動的6個因素:
a)人:操作者對質量的認識、技術熟練程度、身體狀況等;b) 機器:機器設備、工具的精度和維護保養狀況等;c) 材料:材料的成分、物理性能和化學性能等;d) 方法:這里包括加工工藝、工裝選擇、操作規程等;e)測量:測量時采取的方法是否標準、正確;f) 環境:工作場地的溫度、濕度、照明和清潔條件等。
各因素的分析及主要預防控制措施:
1、操作人員因素
凡是操作人員起主導作用的工序所產生的缺陷,一般可以由操作人員控制。造成操作誤差的主要原因有:1)質量意識差;2)操作時粗心大意;3)不遵守操作規程;4)操作技能低、技術不熟練,以及由于工作簡單重復而產生厭煩情緒等。主要控制措施有:(1)加強“質量第一、用戶第一、下道工序是用戶”的質量意識教育,建立健全質量責任制;(2)編寫明確詳細的操作流程,加強工序專業培訓,頒發操作合格證;(3)加強檢驗工作,適當增加檢驗的頻次;(4)通過人員的適當調整,消除操作人員的厭煩情緒;(5)強化自我提高和自我改進能力。
2、機器設備因素
設備不但包括生產作業設備、機械及裝置,還包括刀板、模具、夾具、量具等相關物品。主要控制措施有:(1)加強設備維護和保養,對所有的設備日常檢修及使用都要制定相應的標準,并按標準定期檢修維護。(2)采用首檢制,以核實機器的準確性、精確性。設備的管理要盡可能的提早發現設備運轉的不良情況并分析原因,采取適當的措施,進行預防性維護,防患于未然。
3、材料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1)在原材料采購合同中明確規定質量要求;(2)加強原材料的進廠檢驗和廠內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檢驗;(3)合理選擇供應商(包括“外協廠”);(4)搞好協作廠間的協作關系,督促、幫助供應商做好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工作。
4、工藝方法的因素
工藝方法包括工藝流程的安排、工藝之間的銜接、工序加工手段的選擇(加工環境條件的選擇、工藝裝備配置的選擇、工藝參數的選擇)和工序加工的指導文件的編制(如工藝卡、操作規程、作業指導書、工序質量分析表等)。
工藝方法對工序質量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指定的加工方法,選擇的工藝參數和工藝裝備等正確性和合理性,二是貫徹、執行工藝方法的嚴肅性?! ?br/>工藝方法的主要控制措施有:(1)保證定位裝置的準確性,嚴格首件檢驗,并保證定位中心準確,防止加工過程出現偏差;(2)加強技術業務培訓,使操作人員熟悉定位裝置的安裝和調整方法,盡可能配置顯示定位數據的裝置;(3)加強定型刀具或刃具的刃磨和管理,實行強制更換制度;(4)嚴肅工藝紀律,對貫徹執行操作規程進行檢查和監督。(5)加強工具工裝和計量器具管理,切實做好工裝模具的周期檢查和計量器具的周期校準工作。
5、測量的因素
主要控制措施有:(1)確定測量任務及所要求的準確度,選擇使用具有所需準確度和精密度能力的測試設備。(2)定期對所有測量和試驗設備進行確認、校準和調整。(3)規定必要的校準規程。其內容包括設備類型、編號、地點、校驗周期、校驗方法、驗收方法、驗收標準,以及發生問題時應采取的措施。(4)保存校準記錄。(5)發現測量和試驗設備未處于校準狀態時,立即評定以前的測量和試驗結果的有效性,并記入有關文件。
6、環境的因素
所謂環境,一般指生產現場的溫度、濕度、噪音干擾、振動、照明、室內凈化和現場污染程度等。在確保產品對環境條件的特殊要求外,還要做好現場的整理、整頓和清掃工作,大力搞好文明生產,為持久地生產優質產品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