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能夠進化得比其他的物種都迅速有很多的原因,但是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人類掌握了復雜的語言溝通的技巧。這樣使得人類在遇到陌生個體的情況下,也能夠快速的通過語言進行信息交流和合作,這導致了人類文明向前邁出了一大步,而問話和獲得回答的技巧則是溝通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現實生活當中,好多人都沒有掌握問話的技巧,以至于常常問出去的話得不到他想要的答案,甚至有時候問別人,對方都不愿意回答,如果不能解決這樣的一個矛盾,相信我們在溝通的過程當中,常常會感覺非常的乏力,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出于種種原因又變得不太好溝通,你問他們話,他們不一定好好的配合。
無論是在銷售、管理、家庭生活、親子教育、還是兩性關系上,我們常常都會面臨這樣的挑戰。比如說,有幾個段子非常的著名,很有代表性,其中有一個段子是我很多年前聽臺灣的曾仕強教授分享的,說是世界上有三種最常見的溝通模式,第一種是AB模式,這個AB模式就是想象一個圓圈中間畫了一條橫線,上面一個A下面一個B,黑是黑,白是白。歐美國家的人常常是AB思維,你問他們說你想要喝茶還是喝咖啡,他們常常就會非常直接的回答你說,茶或者咖啡,非常的明確,A是A,B是B。就好像電影《小鬼當家》當中的那個鏡頭,當下班的這個鈴聲打響了以后,哪怕吊機到了一半的空中,那個操作機器的工作人員,到點了就到點了,按下開關他就已經下班了,這是AB式的溝通法則。
說日本,是大和式的,大和式就是一個圓圈,要么就是全部黑的,要么就是全部是黑的,要么全部是白的,總之就是整體性、統一性。所以,你問日本人你要喝茶還是喝咖啡,日本人會先問一下他的長輩說,爺爺你要喝茶還是喝咖啡?爺爺說喝茶,日本人就說兩杯茶。他們強調統一性。所以也非常好判斷。這個時候,如果你問到中國人呢。中國人是甲乙式,像一個太極圖。這個陰陽圖里面白中有黑,黑中有白。對中有錯,錯中有對,什么都是相對的,什么都是不一定的。所以,你問中國人說,你要喝茶還是喝咖啡呢?中國人常常給你的答案就是隨便。當他回答隨便的時候,其實我們沒有拿到答案。所以,這其實也是一種溝通的不順暢的原因,回答了跟沒有回答是一樣的。
再比如說,我們常見的現象是,兩個學生打架了,老師把兩個學生都叫到辦公室,然后開始問怎么回事???A不說話,問B怎么回事???B不說話。然后老師就只好自己先開始展開一堆大道理的說教,鐺鐺鐺鐺鐺鐺講了很多,當他講了很久的時候,可是A還是沒有說話,B還是沒有說話。所以,他就去問A,你說呢?A還是不說話,低著頭不說話。B,你說呢?B一樣的低著頭不說話。全程都是非常的沉默,這個時候老師也非常尷尬。你們不說,那我相信你們都懂了。你們回去吧。反正我道理給你們講清楚了,下次記住啊。這個時候最多兩個學生就是悶著頭,最多兩個學生就低著頭悶悶地說一聲“恩”。你看這個過程當中,全程都是老師在說,學生什么都沒有說。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些情況,包括在銷售的場合當中,我們最常見的就是,不管你是做服裝的、做箱包的、皮具的、還是做任何行業的,開門店的行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顧客來到門店里面他轉一圈,這個時候我們的店員好像跟他說話也不是,不跟他說話也不是。常??吹降那闆r,就是店員試圖去搭訕一下顧客,可是這個顧客看到有店員來搭訕自己,一旦有人搭訕自己,他的結果往往反而是加速離開。所以不管是剛才段子當中的哪一段,我們都看到很多時候,我們問話別人不會回答,導致溝通不順暢,可能這個溝通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戛然而止了。因此怎樣問話成了我們日常溝通當中無法繞開的一個重點。
如果我們能夠巧妙地掌握問話的技巧,常常就能夠巧妙的把我們的談話的氛圍、談話的節奏以及談話的方向都把控得很好。如果能夠掌握這樣的技巧,那我們的溝通是非常有魅力,非常有效率,非常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