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臨,培伴后臺也接收到不少用戶的反饋和“吐槽”:
年后人事部門開始裁員,第一批下手的就是培訓部門;
2019年底定下的培訓預算,突然砍半、甚至縮減到80%;
原定的采購課程、和機構合作,開工以后大部分合作暫緩;
疫情來臨,培訓行業是遭受最大沖擊的行業之一。在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改進。一方面,調整培訓重點和預算分配,從人才發展的角度為企業渡過難關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提升培訓的效率和效果,比如優化培訓評估方案等。
其實,培訓評估有很多講究,何時評估?評估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具體有哪些評估方式?作為培訓管理者要好好思考,方能將培訓價值發揮到最大。
把握好評估節點-何時評估
1、訓前測評·做完
學開車之前,我們都會自行學習理論知識。只有先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跟著教練上路實踐,一些不理解的地方在實踐中也會漸漸地迎刃而解。培訓亦然,為真正了解學員訓后轉化情況,訓前測評工作必不可少。
比如,針對某一主題的題目覆蓋面應盡量全面、細節詳盡,題量建議控制在50~100題,以選擇題、判斷題為主,考核時間不超過60分鐘。合格分數根據培訓門檻不同,靈活設定為60~100分不等。
通過測評,培訓部門可以有效了解學員的知識掌握情況,同時,也為訓后的效果轉化情況做了案例對比??荚u可以是線上考核,也可以通過觀察學員的行為表現,找到現狀與期望值的失衡點。
2、培訓現場·做到
不管培訓內容是技能操作、關鍵技術還是解決思路,培訓結束后,學員能夠在現場將學到的內容表述出來、操作動作表現出來、思路方案整理出來、行動方案計劃出來,是最終的培訓目的。
根據培訓主題、受訓對象、業務場景的不同,我們需要選擇不同的評估模式。比如我所在的珠寶行業,針對一線員工,我們會采用“小組模擬演練PK”或“1V1通關模擬場景”的方式,進行現場評估。
在場景模擬考核過程中,培訓部門應重點掌握3個關鍵點。
聚焦模擬場景。要求學員能夠詳細地描述出時間、場地、人物狀態與關鍵問題。
明確考核標準。側重課程中知識和技能點,通過現場模擬,反饋出學員的吸收程度,并根據考核表進行綜合評分。
給予正面鼓勵和建議反饋。培訓部門提煉出好的知識和技巧共享給全體學員,并進行回顧示范,增強其理解和吸收。如果針對的是管理層,我們可以給學員一個業務的現狀背景,將知識和技能透過結構化的模板,輸出行動計劃方案。
3、工作場景·做好
培訓知識技能在工作場景中應用、轉換,是培訓工作的巨大挑戰。此時不僅要求學員會用,而且要結合真實的業務場景、工作環境以及自有經驗用得恰到好處。
那么,這個階段如何去評估學員的應用情況呢?設計考核方式之前,我們務必要綜合考量培訓成果的輸出是否能夠為學員“減負”,最好是在工作過程中就能達成的指標,比如進行案例輸出。但需要注意以下三點,才能有效幫助學員完成訓后成果的輸出。
實踐背景說明:明確具體需要實踐的內容,強調需要運用本次培訓中涵蓋的知識、方法或技巧,可以采用STAR法則形成案例梳理的模板結構,能夠更清晰地梳理出案例運用過程中的知識點和技巧點。
實踐期限要求:根據不同業務場景的難易程度,規定不同的跟進時長。比如知識記憶類或動作實操類的課程建議實踐期為7~15天;團隊管理類或者業績提升類的課程需要一定的周期來達成效果,建議提供1~3個月的實踐期。
實踐評優維度:學員有輸出,培訓部門就需要有反饋。我們可以通過案例完整性、知識應用靈活度、創新性、上級評價等維度來進行評優。
4、優質實踐·做精
好的培訓轉化,往往能將輸入的知識技能轉化為當下最有效的經驗。這些經驗能夠為迭代課程、拓展新主題提供不錯的實戰素材。這個階段針對20%的實戰精英,可以設置一些附加值考核,通過提供線上或線下的共享平臺,用反向輸出、共享的方式來強化知識技能的內化。
當然,成果的輸出離不開好的實踐和用心的梳理,制定良好的激勵機制方案,給予正向的物質和精神的獎勵是必備的,能夠讓學員在考核中找到培訓的樂趣。
評估是為了協助培訓達成目標,而對于學員來說,考核是從刻意練習的機械復制到場景應用的靈活轉化過程;于講師而言,考核是輸入知識技能和輸出實踐經驗的循環過程。在培訓項目中,我們不斷踐行四階段評估策略,力求考前思考、考中減負、考后落地。
培訓評估的底層邏輯
評估過程的注意事項
1、讓所有群體都說“YES”
培訓評估目標是多維度的,其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員工、培訓專業人員與組織三大群體,不同群體對培訓評估的訴求不同。
員工:最關心的是“我”學到了什么;
培訓專業人員:最關心“我的”培訓做得怎么樣;
組織:最關心員工工作行為和績效表現對“我”有何幫助。
評估目標也是多層次的。把評估目標定在哪個層次,決定了后續評估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關于層次的界定,我們可以根據柯氏四級評估模型來衡量。
評估目標與學習目標是緊密相關的,一個描述清晰、可測量的學習目標可以使評估大大簡化。比如海尼克(Heinich)在梅杰三元素法(Mager'sThree Elements)(見TIP 1)的基礎上,提出了學習目標設計的四元素法,也稱為ABCD法——Audience(誰)、Behavior(發生何種行為)、Conditions(在何種條件下)、Degree(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用這種方式界定學習目標,在后期也容易被測量與評估。
TIP 1 梅杰三元素法
梅杰的研究對制定行為學習目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建議該類學習目標必須包含三個重要元素:行為、條件和標準。
行為(Behavior):明確學習者出現什么樣的行為,可以證明其達到了學習目標;
條件(Conditions):描述行為是在什么樣的條件下發生的;
標準(Degree):描述學習者的行為達到什么程度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評估目標不夠明確,那么可能是學習需求分析、項目設計或開發環節出了問題。一個沒有目標的培訓,不僅會造成培訓效果不能被準確測量,還會造成公司資源的浪費,產生持續負面的影響。
2、好的評估有好策略
明確評估目標以后,我們還需要制定評估策略,包括數據來源收集、資源分配等,為后期培訓評估做好前期準備。
數據收集策略
在此階段主要考慮數據要何時收集?如何收集?收集哪些數據?此時,一定要避免陷入麥納馬拉謬誤(McNamaraFallacy)(見TIP2)。由于數據收集內容與渠道的多樣性,我們還應該采用適當的策略。比如,為最大程度上確保數據來源的可靠性,收集數據時應考慮是采用匿名還是實名的形式。
TIP 2 麥納馬拉謬誤(McNamara Fallacy)
第一步,測量容易測量的;
第二步,無視那些不容易測量的,或者任意賦予一個定量的值,這是人為且有誤導嫌疑的;
第三步,假定那些不容易測量的都不重要,這是盲目;
第四步,宣稱沒有不容易測量的,這是“自殺”。
資源分配策略
反應層的評估,工作人員通過在現場發放、收集問卷就可以完成;另外,現在比較先進的方式是采用培訓評估軟件,學員掃描二維碼就可以反饋評估意見,意見的匯總分析也可以由軟件自動完成。如果評估項目比較復雜,那么我們就需要仔細盤點可用于評估的資源,適當地加以分配。
3、精選方法 “對癥下藥”
為了收集到足夠且有效的數據,我們也要選擇合適的方法與工具。不同的評估方法適用于不同的評估層次,培訓部門可“對癥下藥”。
在學習層次上,若要了解員工對公司規章制度等的掌握情況,可以采取考試的方法;
行為層次上,若檢驗員工是否真正踐行規范,則要通過觀察法進行監督;
如果要考核一線機械操作工人是否掌握了正確的操作流程,可采取模擬操作方式,評估學員的技能掌握情況;
在結果層次方面,若要考核員工參加完培訓以后績效提升情況,我們可以在設置試驗組和對照組的基礎上,通過訪談法、績效指標分析法等進行綜合評估。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領導力、情商、溝通等軟性技能的評估,標準可以相對粗線條,以定性評估為主,避免過于陷入細節。
巧妙運用不同評估形式
有哪些評估方式
1、過程評估,打造完整“證據鏈”
學習層評估的時機并不能完全局限于學員完成培訓后。對于某些時間跨度較長的培訓,若要待項目實施結束后才進行效果評估,可能就有些滯后了。
因此,對于學習層的評估時機,應當考慮過程性評估與結果性評估兩種方式。過程性評估是以培訓目的與階段性培訓目標為依據,對學員進行的學習效果評估。它的主要優點包括:
目的性——緊密圍繞培訓目的及培訓目標;
及時性——根據教學,設計不同階段的評估策略;
關聯性——培訓評估的內容與教學內容緊密相連,有效評估學習成果;
動態性——隨著培訓課程的實施而進行動態的評估,形成完整的“證據鏈”;
互動性——學員與培訓師之間通過互動方式反饋學習成果。
結果性評估則是在過程性評估的基礎上,對學員整體學習成果的一次檢驗,也是目前大部分企業普遍采用的培訓學習效果評估方式。相較于過程性評估,結果性評估對學員的即時考核壓力更大。因此結果性評估的實施時機,可考慮在課程結束一段時間后開展。
2、即時“突擊”評估
在過程性評估當中,學習層的“考核”隨時都可以發生。我們應根據學員的學習方式、課程內容、應用環境等因素綜合考量,根據階段與場景的不同,合理運用不同的評估工具與方法。
最簡單的即口頭測試,運用提問技巧,及時了解學員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或是通過角色扮演、實操演練,考察學員對應用某項技能的準備程度。
即時性評估更容易讓學員接受課程內容,在最自然的狀態下表現出對課程知識的吸收或應用,也能真實地反映出學員的學習成果。
CASE
我曾就職的物業公司,之前針對專業技術崗位開展過連續三個月的培訓主題月活動,每個月分別以秩序維護、客服、工程為主題。集團總部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集訓,通過封閉式培訓完成一系列專業課程學習。我在設計培訓項目評估方案的時候,考慮到課程內容更偏向于實踐應用,因此對培訓效果設計了多種考核方式(見圖表2)。
評估考核方式
針對不同的專業技術特性,在考核方式上也略有差異,如秩序維護主題培訓的學員大多為基層管理人員,因此考核中增加了體能訓練,而針對售樓處客服則增加了商務接待禮儀等。通過差異化、多形式的學習層評估,讓學員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和技能進行鞏固。
3、有效溝通,把心交互
在傳統概念里,學習層評估是對學員的單向評估,而實際上,學習層評估也可以是學員的自我評估,兩者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
學員根據課程目標進行自我學習評估,可以有效把控課程知識或技能掌握情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進行“自我糾正”,調整學習進度或學習方式。
與此同時,學員可以將自我評估的結果主動反饋給講師,據此講師可以有的放矢地輔導跟進。
當然,培訓師也可以通過一些評估方法主動收集相關信息,根據評估結果給予學員必要的反饋。這樣的交互反饋,讓講師與學員之間加強了信任關系,更有助于培訓效果的提升。
豐富學習層的評估方法、選擇合適的評價時機、鼓勵學員與培訓師的互動交流、激發學員的學習意愿,都將有助于改進學習層評估的應用效果,幫助更多企業走出學習層評估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