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余80%的盡管是多數,是次要的。
企業中永遠是20%的人創造了80%的價值。做為HR管理者,要做好HR,必須識別、培養、管理那些為企業創造80%價值的人,把這類的人和崗位做為重點關注的對象。同時,HR管理者20%的時間要做好本質工作,80%的時間要與人溝通;溝通中與20%的人溝通要花去80%的時間,20%的時間與80%的人溝通。
(二)苛希納定律(確定最佳管理人數)
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數多兩倍,工作時間就要多兩倍,工作成本就要多4倍;如果實際管理人員比最佳人員多3倍,工作時間就要多3倍,工作成本就要多6倍。
苛希納定律再簡單不過了,它告訴我們:人貴在精。人多必閑,閑必生事;由于實際的人員數目比需要的人員數目多,諸多弊端由此產生,形成惡性循環。在管理上,并不是人多就好,有時管理人員越多,工作效率反而越差。企業競爭力的來源在于用最小的工作成本換取最高效的工作效率,這就要求企業必須要做到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只有機構精簡,人員精干,企業才能保持永久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擴展: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三)首因效應(避免憑印象用人)
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的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四)酒與污水定律(及時清除爛蘋果)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HR管理者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給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堅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池污水還沒發臭之前,你要做的就是把污水與酒隔開,同時,你也要想方設法讓這滴污水改造成一滴酒,像變魔術一樣把他悄悄的凈化,即使倒進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會壞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興,這就是最好的效率!
(五)不值得定律(讓員工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就是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達,這個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作為HR管理者,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并合理分配工作,使合適的人占用合適的崗、人盡其才。
(六)蘑菇原理(尊重人才的成長規律)
組織或個人對待新進者的一種管理心態。因為初學者常常被置于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只是做一些打雜跑腿的工作,有時還會受到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組織或個人任其自生自滅,初學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這種情況與蘑菇的生長情景極為相似。所以我們關注磨菇的生存環境,適當給予關懷,不要過分施壓,才能讓其有良好的成長空間。
(七)250定律(不怠慢任何一個顧客)
美國著名推銷員喬?吉拉德在商戰中總結出了“250定律”。他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這一定律有力地論證了“顧客就是上帝”的真諦。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啟示:必須認真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每一個人的身后都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數量不小的群體。
(八)三個和尚定律(團隊合作不是簡單的人力相加)
1+1+1是>3的,也有可能是<3的,三個和尚的力量可能比三個人大,有可能比一個人還小。它告訴我們,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同時,個體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方式,將有力地影響其在團體中的地位。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承認,一個能使組織結構優化和績效提高的員工,必然會比其他員工更受重視,進步得也更快。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規章制度、分清職責、優化結構、理順績效、避免內耗。
(九)喬布斯法則(網羅一流人才)
一個出色人才能頂50個平庸員工,這是蘋果公司的老板、管理奇才史蒂夫-喬布斯的一句名言,從而發展為“喬布斯法則”,風靡西方管理界。
(十)薪酬管理的“格雷欣法則”(避免一般人才驅逐優秀人才)
400多年前,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格雷欣爵士發現了一有權現象,在實行金銀本位制條件下,金銀有一定的兌換比率,當金銀的市場比價與法定比價不一致時,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高的金屬貨幣(良幣)將逐漸減少,而市場比價比法定比價低的金屬貨幣(劣幣)將逐漸增加,形成良幣退藏,被收藏、熔化或被輸出國外;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劣幣充斥市場的現象。人們稱之為格雷欣法則,亦稱之為劣幣驅逐良幣規律。
在同一企業中,由于舊人事與薪酬支付慣性等,一些低素質員工薪酬超出高素質員工,從而導致低素質員工對高素質員工的“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