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品種,小批量的市場需求環境下,作為生產計劃人員,必須會計算一個訂單的生產周期。有些企業,是基于歷史的經驗來預估生產周期,這樣做會出現很大的偏差,容易造成交付周期長而丟失客戶,或給生產造成過大的負擔。
生產周期是計劃管理的基礎數據,企業可以設置成品庫或半成品庫來縮短交付前置時間,但通過生產對庫存消耗進行補充,依然不能背離生產周期這個基礎。
01
支持生產周期計算的三個關鍵數值
第一個數據是瓶頸的CT時間:只要產品是經過多道工序加工的,必然有一道工序產能最低,這道工序就是生產瓶頸。瓶頸工序加工一件產品的循環時間(Cycle Time)稱之為瓶頸CT。
計算生產周期,只需要知道瓶頸CT即可,非瓶頸工序的循環時間不用考慮。
第二個數據是生產全過程的中間在制品數量,包括正在設備上加工的和等待被加工物料。工序間物料轉運的頻次越高,中間在制品數量就越少,生產周期就越短。極限是一個流的生產,即每道工序之間只存在一個中間在制品(連續流布局)。
第三個數據是訂單的產品數量,數量越高,生產周期就越長。
02
企業內部制造過程的周期計算
前面的三個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理論公式,即:
內部制造理論周期=中間在制數量*CT+(訂單數-1)*CT
在實際生產中,會存在各種異常情況,包括:質量異常、人員異常、物流停頓、設備異常等等,因此實際周期不會符合理論計算。
為了獲得與實際運行接近的數據,需要在理論計算的基礎上增加一個基于異常的時間寬放量,即:
內部制造周期=中間在制數量*CT+(訂單數-1)*CT+異常寬放
豐田汽車是MTS方式的,所以它的寬放量體現在拉動超市中,取值范圍是理論周期的0.2~0.5。如果貴公司是MTO方式,那么必須體現在生產周期上。國內企業可基于自身情況酌情增加,寬放量取值為0.5~1.0。
03
訂單制造周期的計算
為了正常生產,企業需要進行生產準備(原輔料到位、工輔夾具到位、技術資料到位),這就需要給生產準備工作一個前置時間,這個時間必須鎖定,且為了提高準交率,對生產準備工作的改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企業有原料庫存,鎖定時間就是生產準備時間。
如果企業的原料,需要供應商定制,那么鎖定期就是供應商的生產周期。
為了按期完成訂單,工作的起始點不是投產日,而是計劃鎖定開始日期。
04
結語
給朋友們介紹的計算方法是用的加法法則,先設定系統的狀態,然后計算理論時間,再增加異常的寬放時間。這樣計算,始終會洞悉需要改善的差距。
如果企業基礎管理比較薄弱,也可以用減法法則,即基于以前訂單的實際周期,減去一部分作為周期改善的目標。
無論加法還是減法,跟朋友們溝通的計算方式都是引領改善的著眼點。
還有一個疑問,投產日期是否還需要考慮當下瓶頸工序的生產任務?
這是排產角度的思考了,其實沒必要考慮瓶頸當前任務。要想知道什么時間可以開始新訂單的生產,只需要計算‘第一道工序的待加工數量*瓶頸CT’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