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期,人力資源服務業會蓬勃發展
這兩年有留意行業新聞的圈內人會發現,“人力資源”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各大紙媒與國務院報告中,疫情期間的六穩六保政策只是被重點拿出來放大的一個點,早在2017年11月各地就在推行試點人力資源產業園。
人力資源行業為什么突然會被如此的重視并得到蓬勃發展?
投資機構的鼻子一向靈敏,哪里可能會誕生機會,判斷識別是他們的看家本領。
我們通過投資數據的對比,來看看兩個不同階段的風向變化。從2011年到2016年,風險資本家投資到與人力資源相關的初創公司的金額,比投資于銷售和營銷技術(風險投資的熱門行業)的創業公司的資金量要小——銷售和市場行業獲得高達320億美元的投資,而人力資源技術公司則僅為66億美元(數據來源于來自研究公司Mattermark和Pitchbook)。
近兩年,這兩個行業之間的差距在縮小,2016年銷售和營銷獲得的創業資金總額是人力資源公司的2.6倍。
這個差距是對十年期間所做的分析中的最低水平,遠低于2013年的11.7倍。2020年更瘋狂,易路C2輪、肯耐珂薩D1輪、蓋雅牽手藍燈、職問A+輪、MokaB+輪、趣活IPO.......資本對人力資源行業的重視度不斷提升,從國家產業宏觀發展的結構來推斷(大膽假想),未來GDP不會再有曾經的輝煌,高速增長階段已經結束(想想日本、瑞典他們的發展歷程),作為第三產業的人力資源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Recruit就是典型的時代紅利產物。
人力資本,這個概念是諾貝爾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提出的,老爺子被西方尊稱為“人力資本概念之父”。
他的理念里對“人力資源”在經濟增長趨于平穩階段(也稱經濟下行期)為何被重視有關鍵的解讀,如果感興趣我推薦看看他的書《人力資本的投資》。
其中有概括性的一句:“由教育、保健、人口流動等投資所形成的人的能力提高和生命周期的延長,也是資本的一種形式”。
舒爾茨提出的人力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重要原因的結論,對整個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解開了戰后日本、德國乃至西方國家經濟迅速發展之謎。
通過參照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表達我們國家目前在經歷的這些產業變化,已經被某些鄰國經歷了并摸索走出了新方向,這對我們行業的發展其實有巨大的借鑒意義。
“錯峰發展”這個詞是關鍵,東南亞國家在經歷的高速發展是改革開放時中國的縮影,同樣現在的我們在發展中也有當年發達國家的縮影。
以周期的眼光來看行業發展,沒有人更聰明,但總有人更智慧。
靈活用工不要只盯著稅優,要去創造新的勞動力市場
讓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剩余價值流通起來,是行業與企業人力資本經營者需要的創新。
馬斯克的做事方法值得被學習,從來不顧慮現在的解決方案是什么、受限于什么,而是從解決問題的本質出發,找正常思維里的最優路徑(他的解決方案有點像小孩子,沒有被各種現有的因素阻礙),放在不同空間里兩個點之間直線不一定最短,這才是創新者應該去借鑒的,可能成功路徑不可以復制,但是思維方式是可以被訓練的。
靈活用工實際上是站在企業方的視角,建立的用工余缺調劑平臺,類似于今年二月份海底撈和盒馬生鮮之間“共享員工”的商業決策。
但這種“行業新招”不應只適用于特殊時期,而是可以作為未來一種常態化、可持續發展的業界新玩法。
所有個人與平臺簽約,通過平臺(去中介化,自己做最大的中介)來與用工企業匹配,個人與企業不形成固定的勞動關系,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個人完成企業指派的工作任務,企業與平臺結算,個人薪資福利有平臺發放,平臺有責任和義務為個人制定長期的職業生涯成長計劃。
包括培訓提升、保險醫療、婚戀落戶等,面向個人推出管家式服務,從而延長C端資產的保價增值,并以此長期獲利。如果我要做這個平臺,我可能會去花時間好好研究下“貝殼”,看看貝殼是怎么守住自己的職責做了裁判就不再去賽道當運動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