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們開學了,神獸歸籠,借此機會,順便和大家談談關于HR如何學習這個話題。
學習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論學習的氛圍,人力資源從業者算是比較勤奮的群體。但學什么,怎么學,和誰學,似乎是一件值得討論的事情。
作為HR從業者,一般學習的對象有哪些呢?
報課程向培訓師學習,業內交流向同行學習,做項目向咨詢顧問學習......
每個培訓機構和培訓老師自我介紹,或者宣傳課程,上面的留言都是:滿滿的干貨,拿回去就能用,豁然開朗......之類的言詞;
而論壇上,大咖激情滿滿的告訴在座的小伙伴自己的心路歷程和最佳實踐,而在座的小伙伴不是拿著小本本記錄,就是拿著手機對著PPT咔咔拍個不停。
從機構、從一些頭部企業出來的HR或顧問,響應著人人創業的號召,估計你能看到聽到的華為阿里轉身的顧問、講師、教練就不下百人。
各種工具方法論不斷涌現,每個人都像機器貓似的,時常從兜里掏出幾件“法寶”,沒有法寶的也有速成方法,你有沒有??吹健?種武器4種道具5種方法6個技巧”之類的宣傳頁,讓你怦然心動,似乎能立馬藥到病除,起死回生。
然而層出不窮的奇技淫巧沒能讓人功力倍增,反而亂花漸欲迷人眼,越發搞不清楚狀況。
HRBP到底應該干點啥?
有的說天天和這個員工談,和那個員工談,入職要談,離職要談,業績好也談,業績不好也談。估計HRBP啥都不干,起碼能煉成談判專家。
有的說搞薪酬績效,另一個又來勁了:HRBP搞薪酬績效,那總部的HR都忙個啥,都在夢游嗎?
于是HRBP要不要做薪酬績效成了兩人爭執的焦點。
還經常聽有人問:OD到底是個啥?OD、TD啥區別?為啥我看了這么多文章,還是沒搞清楚他們到底是干啥的?
從2018年起,OD成為培訓機構熱炒的專業名詞,大有一統江湖之勢。于是做培訓的不說自己是做培訓的,說自己是組織學習和進化;做人才發展的都說自己是OD;其他各路神仙拿出各種錦囊,有的說OD主要在于“O”(組織),有的說OD主要在于“D”(發展)
不管原來是從事什么行業,如果不往“組織”或者“發展”上靠攏,都對不起平生所學,生怕錯過了這趟順風車。
這邊神仙打架,文人相輕,都說自己是“干貨”,似乎除了自己能落地能實戰,剩下的都是HR界的“馬保國”和“太極雷雷”。
人手一本“四十二章經”,但不知道哪本才是真跡。
而另一邊,大boss和業務同仁對HR的看法卻始終出奇的一致,至于他們怎么看,我想你們都比我清楚。
和同行學多了,似乎怎么都不管用,是不是應該再多拜幾個老師呢?譬如老板、業務管理者和投行。
先說說老板吧,雖然HR一直頂禮膜拜勝任力模型,但誰是靠這個模型培養出來的?似乎沒怎么聽到過。
一邊是拿著模型為法寶的HR,一邊是靠著幾十年跌打滾爬經驗的老板,似乎HR的勝算并不高。為什么呢?HR拿著模型看的是過去,所謂的行為面試法,是靠過去驗證未來。但過去往往驗證不了未來,否則大佬都是哪里來的?大佬似乎遵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思想。
下面我們看看大佬識人用人的例子:
之前有人談起阿里云之父王堅“一個學心理的博士,居然當上阿里巴巴的CTO,心理學學得真好??!”,而如今阿里云估值5000億。
一手打造阿里政委體系的鄧康明說起馬云給他的兩個選擇:除了做HR,可以去阿里的中國事業部,學習做網站和業務的機會。
喬布斯曾說服賣汽水的斯卡利做蘋果的CEO。
......
這些似乎在HR看來都是不靠譜的事情,首先就是沒經驗??!專業的模型告訴我,過去預測未來,知道不代表會做,做過也不代表做得好。何況你都沒做過。
專業的模型看的是過去和現在,而牛B的老板看的是未來。表面上這是專業主義和經驗主義的PK,實質上是看過去和看未來兩種思維方式的交鋒。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何況環境會變人也會變。
應該和老板學什么,理解了嗎?
接下來談談業務管理者,他們可能是HR除了老板之外的第二大客戶。
有一個規律是,當有人去看一些關于研發、銷售、生產、采購、運營等職能管理的書籍,最后一個章節往往都逃不了要談到人力資源管理,但你會發現他們談的人力資源管理是非常片面的,無非是人員的招聘、選拔、薪酬考核激勵,如果這些業務管理中的人才也是這樣看待人力資源,我覺得你應該能找到你的破局點。
最后一個老師,是投行機構。
為什么選他們作為你的老師?我覺得HR所謂的專業最重要的就是選擇,怎么選擇一家公司一個老板。你能在某家企業做什么項目,人力資源做到什么程度,從你一開始進去就決定了。企業的成長都是有規律的,什么發展階段做什么人力資源項目,管理水平不可能超過經營水平,這個沒有例外。如果你進不了大企業,從項目經驗來說,肯定是無法和大企業的HR競爭的。
但是,除了看公司規模名氣,看熱門行業,你還會看什么呢?
如果你不是211/985畢業的,也沒有在一些頭部企業、知名企業呆過,那有時候你想跨到熱門的地產、互聯網、金融去拿高薪,有時候是很難的。大部分的人,如果踏不進那些知名企業,職業生涯往往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哪里錢多哪里去。
所以,這個時候,看看這些機構是怎么看人的,怎么看項目的,能不能有點啟發。在你的“硬件”不那么強的前提下,如果去不了那些頭部企業,能找到一個更有前景的行業,或是一個細分市場中有競爭力的企業,這似乎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用投資的心態去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再說現在高薪的地方,未必一直會高薪;高薪的地方競爭的人也多也激烈一些,不能只是看到好的一面。因此,學習投行的思維,關注外部,動態的看企業的發展,看更大的基本面,而不是陷在人力資源這個極小的領域,才是你最重要的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