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市場上大部分企業都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有一些企業的財會人員在財務管理方面依舊存在諸多問題。因此,作為要想真正認識財務工作,這些財務管理中的誤區可不能踩。
一、把財務與會計混為一談
雖然越來越多的企業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但是依舊有許多財會人員會把財務與會計混為一談。在他們看來,財務部門只負責單純的核算,提供財務信息,財務管理工作與會計工作沒有區別。
其實,財務管理與會計并不是一會事。會計重在記錄,財務重在分析。有人形容:會計是創造信息,而財務是利用信息。兩者的發展方向分別是會計主管以及財務分析經理。
學術界對于財務管理與會計的關系看法也不一致,主要有大會計觀、大財務觀、財務與會計并列觀三種觀點。不過,這三種觀點都承認財務管理與會計不是一回事。
二、以企業利潤最大化為上
企業的目標是通過生產經營活動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如今,大部分企業都把利潤理解為企業財富,因而,企業財務管理的目標不是企業價值最大化,而是企業利潤最大化,因為利潤越多,財富就越多。
其實,這是觀念性誤區。一味地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容易導致做出錯誤的決策,并且忽視企業的社會利益、員工利益、債權人利益、債務人利益、消費者利益和投資者利益,這些都是企業長期發展極為關鍵的因素。所以,把企業價值最大化是大前提。
三、財務計劃與企業戰略不一致
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的模式都發生了改變,內部的財務關系也變得復雜。比如,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有獨立法人,有統一核算,有承包制等等,這可能會讓企業財務計劃與企業戰略目標不一致。造成的后果就是無法協調好各種財務關系,導致企業投資決策失誤、忽視企業的整體戰略等問題。
所以,在企業管理中,要根據企業總目標的要求,配合企業戰略的實施,提出切合實際的企業財務戰略目標,盡量避免因企業財務計劃與企業戰略目標的不統一而造成資源浪費和經濟效益下降。
四、過分依賴負債經營
企業利用債務進行負債經營,對于降低企業綜合成本、獲取財務杠桿利益、減少財務風險是無可厚非的。一些企業在不具有償債能力的前提下,依舊采取負債經營策略,企圖以此來促進企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可實際情況卻是使自己陷入了“舉債—再舉債—債上加債”的惡性循環之中。
所以,在沒有掌握好負債的規模、利益和期限的情況下,企業不可過分負債經營,因為這種不考慮資金風險,融資時又不善于合理組合,不注意收益與成本的配比,不注意負債的時間、結構等的決策,往往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