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經濟運行中突發的不可抗力事件。疫情防控是一場與病毒較量的戰斗,也是一場對企業財務管理水平的大考。
為了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突發疫情對企業財務的影響,相關企業不僅需要重建內部財務管理體系,而且要及時做好企業內財務的預算投資、成本以及流動資產管理,溝通協調理順財務關系,利用優惠政策等將疫情給企業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
眾所周知,財務是企業運營的重要支撐。疫情時期,財務更需要積極應對,保證實時協同,支持業務運轉,進行正常財務管理,更需要做好現金流、收入、成本費用應對管理,幫助企業渡過危機。面對疫情,企業應考慮以下幾方面的財務管理應對措施。
一、結合實際調整財務預算管理
財務預算管理反映企業在一定預算期內的現金收支、經營成果和財務指標。
突發疫情很容易擾亂企業原有的財務預算管理計劃,給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不利因素。
因此,一旦發生疫情,管理者應根據實際情況,對企業的財務預算管理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企業財務預算主要根據疫情對企業的實際影響和對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影響進行調整。
在財務預算適應過程中,企業要根據遭遇疫情后的實際情況,調整發展目標,建立使企業適應疫情的財務環境。企業可以通過疫情修復企業預算中原有的缺陷,再加以完善和補充,提高應對疫情的能力。
疫情可能導致醫藥等部分企業的產品銷售量急劇增加,給企業帶來大量利潤。面對疫情帶來的機遇,企業要合理把握機遇,提高企業生產率,需要適當增加企業的生產設備和生產人員,但這種投資也會增加企業的風險。
在疫情影響下,企業要看清市場形勢,確定行動目標,通過計算經營利潤和觀察環境確定投資目標。根據企業此時的經濟、人力和技術資本,制定相應的投資計劃,并根據市場變化及時修改完善。
在疫情的形勢下,企業應該對利潤表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看看自己有多少收入和成本。如何增加收入?如何降低成本?
從財務角度看,如果一個企業的固定成本比率過高,那么企業的風險就會很大。對于制造業,在特殊時期,不一定每一個模具、零件都要自己建車間來生產,可以選擇委外加工,甚至從外部采購,把這些固定成本變為變動成本。生意好的時候,大家對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不敏感,但是一旦發生疫情就會發現,如果什么都自己來做,固定成本占比越高,抗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弱。所以,在疫情特殊時期,可以通過變固定成本為變動成本,從而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二、加強特殊時期流動資產管理
在疫情中,企業的流動資產主要包括企業現金管理、應收賬款管理和存貨管理。其中,現金管理直接影響到企業資金的流動方向,關系著企業盈利的根本,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在企業資金流動性和盈利性之間作出選擇。
在特殊時期,企業需加強對自身各部門的控制,從而使企業現金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要加強特殊時期的營運資金管理,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現金流情況制定相應的營運資金管理措施。企業應更加關注應收應付款項管理,及早與上下游合作企業充分溝通協商,一方面與下游爭取縮短應收賬款收款時間,盡量降低企業的應收款項規模,另一方面與上游爭取更長時間的付款賬期,緩解企業的流動性。
加強特殊時期的成本費用及投資支出控制,降低現金流出。若疫情對企業收入的負面影響不可避免,企業需要根據自身業務及訂單情況充分考慮及執行更為謹慎的成本費用控制手段,在遵守國家政策法律的前提下壓縮固定成本,降低變動成本,在確保企業競爭力的基礎上,謹慎評估及控制資本性支出,使得企業能夠在疫情期間保住現金流。
存貨也是企業流動資產的重要內容。在疫情中,企業應在保證能夠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對存貨進行嚴格的管理,并使用適當的庫存計價方法,降低庫存成本。
同時,企業要分析市場需求,既要保證庫存不會短缺,以保證持續供應生產經營的需要,又要及時對庫存商品進行清理,避免因庫存過多而占用太多資金,影響資金的有效利用。
三、進行溝通協調理順財務關系
由于疫情,原先簽訂的合同可能不能按時完成。因此,需要配合業務部門,重新審視對客戶的違約風險,并與客戶和供應商積極溝通,商討應對的策略。必要時,也需要考慮是否可以通過協調內部的資源來完成訂單,同時做好相關的補償。
疫情將會使企業財務關系變得緊張。在產生財務沖突時,應與債權人多進行溝通,維持或延期、暫緩利息的支付和資產所有權的轉讓,爭取讓更多的供應商接受信用融資,以企業銷貨的某一百分比來償還相應的賬款。同時,與多家股東進行溝通,以提高對方增資的可能性,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此外,企業還要處理好與銀行、稅務等相關部門的關系,及時反映企業的財務困境,并取得理解和支持。加速與企業債務人的交涉,快速收回賬款。
四、利用優惠政策降低財務影響
疫情暴發以來,國家及地方各政府部門陸續發布一系列支持防控疫情相關政策,出臺了稅費減免或延期繳納、適當降低租金、社保返還或延期繳納等優惠政策,幫助企業減負。
后續可能更多地方會出臺具體的優惠政策,企業可充分分析并利用相關優惠政策,將疫情對企業的財務影響降至最低。
如停工停產的稅務處理,不同原因導致停工損失核算不一樣。停工停產的損失包括租賃場地、銀行利息等,可計入營業外支出中,沖減利潤。
對外支付合同違約金、賠償金,可以作為財產損失扣除。發生法律訴訟的賠償金、違約金,有終審判決就處理,可按規定稅前扣除。
企業購買疫情防控用品計入正常支出即可,計入辦公用品的,可以稅前扣除。向員工發放預防保障用品不用交個人所得稅,企業可計入福利費。向受影響的員工發放現金,員工工資、獎金、獎勵計入個人工資薪金收入,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對生病員工發放補貼予以支持的,需要做稅務籌劃,避免繳納個人所得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