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毫不留情地顛覆了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無論是沃爾瑪門店的削減、蘇寧電器的轉型、小米等智能硬件制造商和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崛起,還是大型企業集團電子采購和供應鏈平臺的上線,MRO和標準件的采購外包和供應鏈服務公司的興起,都在告訴我們:傳統的采購方式和職業發展路徑,機會越來越少。
從國內專業的招聘平臺獵X網獲取的數據顯示:第一季度,獵X網共提供上海地區制造業采購工程師、采購主管、采購經理、采購總監等級別的新職位約1000個,而第一季度獵X網共提供上海地區制造業采購各級別的新職位約為200個,新職位大幅萎縮。這些數據,或許僅僅是冰山一角,但陣陣寒風吹來,也讓我們有了危機意識。
從國際環境上說,中國逐年提高的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人民幣升值,逼迫外資制造企業回遷或是遷往成本更低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地,一批外企采購從業者將面臨失業。
從國內形勢上說,由于2008年經濟危機四萬億投資對制造業的拉動,很多制造業盲目擴張,產能過剩,一批國內制造業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險,龐大的組織結構也必須通過裁員來降低管理成本。
在科技領域,3D打印日趨成熟,一些常見材料和結構部件可以直接打印出來,不再需要供應商,更不再需要采購。
對傳統制造業采購從業者來說,發動機、精密電子、液壓等關鍵部件,還是依靠從國外進口,采購工作是下單、電話或郵件跟蹤交期、付款,甚至對一些行業頂級的供應商,完全沒有議價能力;對于鑄造、鍛造、鈑金、焊接、機加工等部件,采購還是日復一日地處理交期延誤、外觀不良、包裝不規范等問題。除此之外,在制造業的冬天,采購的職責更多的是變成了對本土供應商不斷地提降價要求,試圖通過采購成本的降低,謀取產品的市場份額。
多年以來,采購的關注點從來沒離開過價格、質量和交付,然而很多企業上了ERP系統,卻只是用來處理訂單、管理庫存和付款,很少有企業能夠通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來進行需求和計劃預測,更不用說把供應鏈打造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了。
在過去,制造業采購的職業發展機會和路徑都是很明確的:一類是在企業或是行業內,逐步爬到采購經理或是采購總監的位置,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面臨40歲左右的職業天花板;一類是通過多年采購工作積累的資源和人脈,開辦自己的實體企業,但往往也僅僅局限于鈑金沖壓機加工等傳統加工制造領域;一類是轉型做咨詢、培訓或是完全轉行到其他領域。
從目前來看,制造業采購從業者中,中低端職位人數較多,但未來面臨的機會越來越少,競爭越來越激烈;采購薪資水平降低,以上海地區外資制造業采購經理平均薪資為例,2013年平均薪資為20~30萬區間,而在2006年前后,上海地區外資制造業采購經理平均薪資為25~35萬之間;而投資中低端傳統加工制造業,絕對不是明智之舉。
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過去我們所說的:沒有失敗的行業,只有失敗的企業。就連諾基亞、柯達、索尼等曾經被稱為“偉大”的企業,都已經和他們所在的行業,一起消失了。盡管面臨種種危機,但是采購還是有很多機會:
一是在供應鏈領域縱向發展。更多地接觸倉儲、物流、項目管理等工作,把自己培養成為供應鏈領域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橫向跨界發展。未來在采購領域將毫無疑問地會與3D打印、電子商務、大數據等領域緊密結合,跨界人才將是制造業領域的熱門人才;
三是跨行業發展。隨著制造業領域的兩極分化,在定制化的時代,智能家居、智能硬件、機器人、特種裝備制造等高精尖的制造領域,依然有大量的機會;
四是盡早謀求轉型。對于不甘現狀或是希望轉型的人來說,把握大趨勢,順勢而為才是成功的關鍵。促進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和投資已經顯現疲軟,而拉動內需的消費領域,會在未來5~10年產生大量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