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上的各種問題,都會或多或少在庫存上體現出來。
比如信息溝通不充分,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加,導致安全庫存上升;執行能力差,供應的不確定性增加,也導致安全庫存上升;設計變更多,設計變更管理粗放,設計造成的過期庫存多;質量差,次品多,劣質庫存就多,而且得多備庫存來應對質量問題;質量差,回款周期就長,應收賬款就多——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也是庫存,不過是以另一種方式出現;生產周期長,周轉庫存自然就高;運輸慢,在途庫存就高;預測、計劃不到位,要么造成短缺,要么造成過剩,都是庫存問題。
可以說,庫存是供應鏈上各種問題的焦點。
運營越好,庫存越低,庫存周轉率越高;反之反是。
在供應鏈的諸多運營指標中,很難找得出一個比庫存周轉率更好的指標,來反映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水平。
在同一行業,庫存周轉率高的公司,鮮有例外,都比庫存周轉率低的公司運作良好。同一公司,庫存周轉率逐年下降的時候,往往也是公司走下坡路的時候。
所以,聚焦庫存,解決了庫存問題,也是解決了供應鏈運營的諸多問題。
同樣,公司、行業出問題的時候,很多都表現在庫存上。
比如這幾年服裝行業困難重重,從渠道到品牌商到供應商,庫存積壓嚴重。
有文章說,三年不生產,衣服都賣不完——這有點言過其實,但也看得出服裝供應鏈的庫存問題之嚴重。電商之死,死于庫存,也是同樣的問題。
類似的問題在很多行業都出現過,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彩電行業,長虹最后不得不注銷幾十億人民幣的庫存。
這些年,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行業解決庫存問題的過程,也是這個行業從大亂到大治的過程;庫存管理越成熟,行業的供應鏈管理也越成熟。庫存管理在哪些行業最成熟?合同制造業應該算一個——行業競爭激烈,庫存稍有不慎,這半年就算白做了?!吧趹n患,死于安樂”,這也迫使合同制造業提高供應鏈管理,更好地應對庫存問題。
庫存啥時候都存在,但老總們平常不注意。有時候明知道庫存高、呆滯庫存一大堆,也當作“必要之惡”:做生意嘛,哪能沒庫存!老總們啥時候開始注意庫存?往往是現金流緊張,或者生意做了挺多,但賺的錢都進了庫存的時候。
老總們清楚,庫存是各種問題的焦點,需要各個職能都努力才能降下來。
于是就全民動員,開展降庫存運動:銷售拼命把貨往渠道壓、采購勒令供應商近期少發貨、生產線上也在勒緊腰帶,把那些過程庫存消化掉。
但是,運動一過,庫存一點點又上來了:銷售渠道庫存積壓,就不再進新貨,公司的成品庫存就上升;生產線要正常運作,整條線上的過程庫存總得加滿;供應商幫你壓著那么多的貨,等了那么久,好不容易熬到運動結束了,當然會想方設法送過來,好早拿到貨款。
庫存反彈,就如減肥失?。喝甜嚢ゐI,好不容易減掉幾斤,不過如果生活習慣不變,一旦轉入正常生活,減掉的不但又增加上了,而且增加更多,因為原有平衡被破壞后,系統會過度反應。這就如吸毒一樣,戒毒失敗,下次會吸得更厲害。
于是老總們就開始下一輪的降庫存運動。結果你知道的:庫存取決于企業和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水平,是結果,而不是根源;不觸及根源,任何暫時的庫存降低,在系統和流程的力量下,都會反彈。庫存就如《唐吉珂德》里的大風車,不管一個人的地位多高、力量多大,最終都無不敗下陣來。于是,庫存問題就成了打不死的妖怪。
有些老總迷信自己的領導能力,在市場開拓上無往不勝,但在解決庫存問題上卻屢戰屢敗,就是因為沒有找到根源,系統地解決問題。那么,庫存的根源在哪里呢?
庫存有三大類,其根源也不盡相同
(1)維持正常運轉的庫存叫周轉庫存,比如從供應商到公司的生產線到銷售渠道,總得維持一定的庫存量,以維持正常運營。這類庫存的根源是周轉周期。比如生產周期是4個星期,那就意味著有4個星期的過程庫存;運輸過程是2周,那注定就有兩周的在途庫存。在公司的ERP系統里,這類庫存由訂單或預測來驅動,是與需求匹配的——需求是訂單或預測。
(2)應對不確定因素的庫存叫安全庫存,比如需求波動、補貨延誤、質量問題等。這類庫存的根源是不確定因素。安全庫存是供應鏈對不確定因素的自然應對,在系統里是沒有需求的,由庫存計劃水位來驅動。
(3)既不是支持正常運轉,又不是應對不確定因素的庫存叫多余庫存,比如訂單取消、設計變更、預測失敗等造成的呆滯庫存,批量采購、批量生產、策略采購等造成的多余庫存(策略采購是基于某種策略,比如預計材料會漲價而做的采購)。多余庫存的根源是人的行為。比如無序導入設計變更、大批量采購以獲取價格優惠等。在ERP系統里,這些庫存既沒有需求(例如訂單、預測),也沒有計劃水位,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