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構建物流體系時首先在戰略層面有效率與成本維度的目標制定,并對其進行拆分,在執行層面需要構建從供應商供貨到產成品出庫的各個執行模塊,然后對每個模塊按步驟進行詳細規劃并落地實施,并在每個規劃步驟中有詳細的數據模擬與分析的支撐。我們將以上要素進行構造為一個方法框架,以供參考。
戰略層面:敏捷化物流與供應鏈
以敏捷化物流與供應鏈為戰略性目標并構建模型
效率目標:縮短生產交付周期
成本目標:供應鏈物流總成本最低
以系統的方式進行制造供應鏈物流規劃與管理
明確生產交付目標
明確生產服務水平,明確均衡生產水平(產品維度CV)
明確成本目標
構建物流成本模型,并周期性預測成本與資源瓶頸風險,并生成報表
明確供應商約束
明確每個供應商的生產與運輸提前期,并進行及時維護
明確庫存約束
構建物料的安全庫存與補貨機制
明確物流資源投入約束
明確各項投入的財務或者資源數量預算,以及單位人員、設施、設備的作業能力
一. 調節供應鏈入廠物流均衡性
生產均衡化為物流快速響應提供基礎環境
目標拆分:生產計劃準確性提升
1.1
從主要產品入手提高生產計劃的均衡性
基于物流視角從產品維度反饋主要產品的生產計劃,降低產品的生產波動,進而降低偏差,可降低物料的安全庫存;
1.2
主要產品原料出庫合理化布局與作業流程設計
主要產品的生產均衡性提高后,物料需求的計劃性相應提升,進一步可對生產供料進行精細化設計;
1.3
確保物料供應能夠適應調整后的供應頻次
結合供應商能力,確保物料供應能夠適應調整后的供應頻次,在入廠端調整供應商的物料供應的種類數,以達到供應端的效率保障;
1.4
進行入廠物流精細化作業優化
進行入廠物流精細化作業優化,提高物流資源利用率,在對入廠物流優化后,物料供應的頻次增加,需配置相應的入廠車輛調度與卸貨資源,保障物料入庫;
二. 精細化庫存拉動機制
結構化拉動式庫存機制構建為敏捷化提供重要觸發條件
目標拆分:庫存持有成本降低
2.1
從物流管理維度建立存儲物料分類機制
完善物料主數據,從物料規格、需求頻次、需求量、供應提前期、價值等方面進行構建,作為底層基礎數據;
2.2
優化不同分類下的庫存拉動機制
優化不同分類下的庫存拉動機制,包括不同類型物料的安全庫存與補貨量,根據生產需求、供應商能力以及物流管理需求的環境下,以滿足生產交付為前提并平衡各個部門的要求,優化物料庫存結構;
2.3
優化供應商補貨響應機制
與供應商建立補貨協同機制,保障策略可以落地實施;
三. 供應商快速響應與保障機制
供應商快速響應與靈活高效的供應物流運作體系為敏捷化提供重要保障
目標拆分:供貨適應性提升
3.1
優化過程中的風險定義
明確企業的內部供應鏈與外部供應鏈的約束條件,避免產生交付風險;
3.2
明確系統優化所需要的資源投入
建立入廠物流、廠內物流優化中所需要的資源(人員、設施、設備、信息技術)保障機制;
3.3
優化VMI管理機制
增加VMI物料種類數,保障供應鏈的快速響應能力;
3.4
建立三方物流管理機制
提高物流管理能力與物流體系的靈活性,保障供應鏈快速響應與入廠物流作業的柔性;
3.5
建立物料分倉機制
建立物料在企業廠內管理以及三方倉管理的庫存分布機制,保障庫存分布的合理性;
3.6
建立生產供應鏈物流人員組織機制
建立相應的項目組,對生產物流體系進行監控并持續優化,保障體系的長期有效;
3.7
完善信息化功能
完善供應商補貨、入廠車輛調度、生產拉動、原料倉儲分揀與配送信息接收與管理的信息化功能,保障方案落地實施;
四、廠內物流快速流動
廠內物流合理化布局為敏捷化提供物流流暢性支持
目標拆分:廠內物流設施利用率提升
4.1
對廠內物流功能區進行拆分
結合企業的作業流程的實際情況,對廠內物流作業所需要的功能進行拆分,作為功能區布局的基礎要素;
4.2
建立作業流程邏輯
建立完整的廠內物流作業流程圖與邏輯;
4.3
對物料按拉動需求與管理要求進行多維度分類
結合系統化建議中的物料主數據,對物料進行類別細分;
4.4
構建物料通道矩陣
建立功能區間的可以通行的流向,為路徑的選擇作準備;
4.5
優化倉儲功能區布局
通過數據分析與場景模擬,建立更合理的功能區布局;
五.廠內物流作業高效
廠內各個物流流程中作業效率提升為敏捷化提供生產交付支持
目標拆分:倉儲分揀效率提升
5.1
倉儲分揀效率提升
5.1.1快速分揀為目標的局部物料存儲布局與揀選路徑優化
對企業當前的物料存儲布局上以快速分揀為目標,對布局進行局部優化,縮短分揀路徑,在分揀環節以提升生產響應能力逐步優化;
5.1.2分揀備貨區存揀設備配置優化
優化當前齊套分揀區域中粗放的堆碼方式與作業流程,以提升生產響應能力為目標,提高齊套分揀的作業效率;
5.1.3分揀備貨區作業機制優化
結合生產端的叫料需求,在分揀備貨環節,從作業任務單分配,到作業流程與資源組織,全面優化分揀備貨區的作業機制;
5.2
生產配送效率提升
提高配送上線環節的作業效率,提升生產交付末端的物流服務能力;
目標拆分:生產配送效率提升
5.2.1 確定配送工位
對產線工位進行編碼,以便于生產配送時進行末端定位,以提高配送的計劃性和效率;
5.2.2 優化配送容器
提高配送人員的可識別性,以提高配送效率,減少配送差錯率;
5.2.3優化配送路徑
對生產配送過程中的緩存區進行優化,設置合理的流程,并通過場景模擬選擇最佳的配送路徑;
5.2.4 優化配送能力(智能化配送)
在對生產配送的流程與動作標準化以后,可考慮逐步采用AGV替代人工搬運,以提高配送環節的人效;
5.3
廠內車輛裝卸效率提升
提升廠內車輛調度能力,提升入廠物流與廠內物流的銜接能力,提升生產物流敏捷化的適應性;
目標拆分:廠內車輛裝卸效率提升
5.3.1 供應商到貨預約制度
對承運商車輛進廠提前預判,便于廠內車輛的調度;
5.3.2 車輛入廠機制
在信息系統上記錄入廠車輛到達、作業和離開的時間,便于信息的采集、調度與分析優化;
5.3.3 卸貨月臺分配
給車輛裝卸貨進行信息化調度,提高裝卸貨作業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