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性資源,如何快速提高企業整體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培訓經理需要掌握一些經典的知識管理理論與方法。今天就先介紹一套野中郁次郎的理論。
【SECI模型】
SECI模型的最初原型是被譽為“知識管理理論之父”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于1995年在他們合作的《創新求勝》一書中提出。SECI模型和“Ba”理論對知識在組織內部、組織之間的知識創新過程給出了一個系統性解釋和知識創新的范式。
SECI分別是四個詞的縮寫,S(Socialization)社會化、E(Externalization)外部化、C(Combination)結合化、I(Internalization)內部化,分別代表四種不同的模式。要在企業中形成“創新螺旋”,必須將四個部分全部建立起來。
創新始于社會化,因此起點從圖中的“S”開始說起。
S模塊中的“I”是什么?“I”是員工個人的知識。既然創新是知識結合成新知識,那我們直接討論知識就行了。三個“I”代表多。多個員工湊在一起,知識相互碰撞,碰撞出現火花,創意就此產生。
什么叫社會化?一兩個人不能叫社會!大家伙不交流,也不能叫社會!找到一個場所,讓大家的知識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碰撞出來的東西叫創意,創意還停留在意識階段。如果你非把它叫知識的話,只能叫隱性知識或者叫暗默知識。
什么叫隱性知識?就是你雖然發現了這個規律,意識到了這個規律,總結出來這個知識那你沒告訴別人,隱藏在你腦袋里的知識,叫隱性知識。但是這是知識剛被創造出來的形態,專業術語叫“意識”。知識化的過程,就是相互碰撞出火花,創造意識的過程。伴隨著有一天,我們把它說出來:“唉哥們,我發現一規律??!這么干這事兒就能成!”。你一說出來,知識就由“I”變成了“G”,同時也由隱性變成了顯性。
那什么叫顯性知識?顯性知識就是在人類社會流傳的知識。不歸任何人,沒藏在任何一個人腦袋里的知識。它在社會范圍內流傳,這就是顯性知識。紙上寫著的、網上能搜到的、或者隨時都能問到的,這都叫顯性知識。知識變成顯性的時候,由“I”變成了“G”, “G”是什么?就是group,團隊的知識。我們在企業里都生活在小團隊里,有的人生活在班組里,有的人生活在科室里,有的人生活在部門里,即使是董事長,總經理也是生活在高管團隊里,到此為止,知識被正式創造出來。
第三步,把新創造出來的知識在公司內跟其他知識進行結合,完成創新過程。這個再結合化過程中,新舊知識結合出了新知識,到此為止創新完成。創新肯定是跨團隊的。比如鋸的發明就是魯班團隊的知識、木匠團隊的知識、跟鐵匠團隊的知識結合的結果。
我們總結一下。規律是什么?
第一,意識到這是個規律。之后把知識創造出來。顯性化之后,這個知識怎么樣?再跟其他知識結合,發現規律、創造知識,相互結合,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因為創新是持續性的根本創新。這個過程必須把這部門創造的知識全員分享,變成企業里每個人的知識。好比一個人上到二樓,他拿到了開門的鑰匙,一分享就讓所有人都上到了二樓。全員掌握了知識,能力提升之后,有了知識大家再進行下一輪創新。下一輪誰創造出知識都可以,只要有一個人創造出來,我們又集體都上升一層,就像是螺旋式上升。
以上就是野中郁次郎的知識創新理論,簡稱SECI模型。但這個方法論怎么落地呢?下面我們看野中的“Ba”理論。
【“Ba”理論】
野中1998年提出“Ba”理論,該理論具體說明了場景、場所與知識創新的相互關系。知識創新需要建成四個“Ba”,分別是創始場、對話場、系統場和實踐場。
“Ba”定義為知識被轉移、分享、利用、創造時所處的情境,它是物質空間(辦公室)、虛擬空間(微信社群)和精神空間(共享的理念),或者是三者的任何組合?!边@個場,就是一個空間,帶有能量的空間,能夠對人產生影響的空間。
通俗的說“Ba”就是一場所,停車場就是停車的場所。商場就是買賣商品的場所。創新場就是大家伙搞創新的場所。
再看,為什么它不叫創新場?它叫創始場。
因為創新剛開始只能叫創意。創意不叫創新,新知識與現有知識結合才叫創新,所以這里只能叫創新開始的場所,因此叫創始場。
創新從創始場開始,到實踐場完成。然后是又一輪持續創新,螺旋式上升。創新工作室是創始場,大家開會討論也是創始場,請幾個同事喝酒還是是創始場,搞個微信社群,也是創始場??偠灾?,建個場所,讓思想發生碰撞,都是創始場。
如何能把隱性知識顯性化?那要把意識到的規律都提取出來,把它變成知識。這塊要交給“對話場”。什么叫做對話?顧名思義,有問有答方為對話。
大家相互問
問:“哥們,你那部門怎么做這么好呢?你那項目怎么干什么好?”。
答:“原因是,一、二、三”。
“唉,是這樣!”
我領悟到一個什么道理。他一說,知識是怎么樣的,這樣就簡化了。
所以,這叫“對話場”。
我們經常搞的各種經驗交流會,那就是對話場。
系統場和實踐場,這兩個場不用做,它是現成的。我們的企業,我們的行業,那就是系統場。大家把創造出來的知識跟其他知識進行結合,解決具體的問題,這就是完全創新過程。這個實驗場也不用做,把知識給了大家之后,大家在實踐的過程中應用,自然就內化成能力了,這過程就是內化。
什么叫內化?知識給了你之后會不會變成你的能力?這可不一定。當別人把他的知識毫無保留的分享給我們。這還沒有變成我們的能力,直到有一天我們成功使用了這個知識,知識才變成能力。就是我們所說的“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是真知”。領悟的過程就是內化的過程。知識內化成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