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人的一生與企業經營歷程一樣:在千錘百煉中折騰、領悟、前行。的確,做人與經營企業的道理存在很多互通之處。一些適用人的現象、定律也適用企業,一些值得企業發揮與應用的規律、定律也適用人生經營。
下面就從眾多現象級定律中摘取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又離我們如此之近且熟悉的7個具有代表性的現象來解讀一下,看能否給朋友們帶來一些啟發與收獲。
老牛吃嫩草現象與邏輯
很多從農村走出來的80前小伙伴應該有深刻記憶,小時候家里都會養一頭牛(有的是幾家人共養共用一頭),用來保障生產、改善生存的主力工具。在國家農村實施農機補貼之前,什么耕地呀、運東西呀,基本靠牛來解決!家里養過牛的小伙伴都知道一種現象:夏天時田邊岸坡自然生長的草料相對豐茂時,牛就長的特別肥;可一到冬天草都枯萎甚至糜爛了,只能吃打完稻谷后儲存起來的稻草時,牛就瘦的厲害!另外,小伙伴也曉得草會隨著季節輪換而發芽、生長、枯萎等反復循環,牛半歲甚至一歲才開始吃草,在此自然法則下,牛是不是比草老?所以老牛吃嫩草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其次,如果牛天天吃老草(枯草),費牙、磨胃、沒營養。在吃不好,消化不良的情況下,掉膘就成了唯一的結果。如果沒有來年春夏季的嫩草與青草及時補充,牛能挺過一年那簡直就是在書寫牛界的奇跡!
看過動物世界欄目的人都會被非洲野牛(包括國內以前常見的水牛)與斑馬、羚羊等組成的那聲勢浩大的遷徙之旅的場面所震撼。想必大家也知道這些食草動物遷徙的緣由:為了在不同季節通過場地轉換而吃到鮮美營養的嫩草。人有思維,牛也有牛的邏輯!第一,老牛要活著,必須要適應環境,有什么草吃什么草;第二,老牛為了好好地活著,常吃老草,活不久,所以要及時靠嫩草來補充營養增加肥膘,以便捱過難熬的冬天;第三,老牛為了活的好好地,必須不斷尋找嫩草而且是源源不斷的嫩草源,就像非洲大草原野牛一樣,長途跋涉,不斷與各種磨難抗爭,逆襲成功后個個變得膘肥體壯。
老牛吃嫩草現象帶給企業的思考。遙想當年,回力鞋可是曾被調侃為“油膩中年男”們最時尚的標配之一?;亓υ诋敃r可是響當當的品牌,再看看如今,回力已經成了記憶中的回憶!盡管一些曾經輝煌的企業因為各自原因走向沒落甚至消失,但他們大多數卻有個共同的原因:沒有像非洲野牛一樣在季節變后通過轉換場地、場景為了吃到新嫩草而轉變、改變、奔跑、奔命!更沒有去洞察與分析消費者無論是年齡、習慣、場景、行為等一些新消費的變化與趨勢,并與之同步共頻!一旦落后,消費者不拋棄你拋棄誰?過去的案例不少,將來還會有很多。那些想成為品牌或已經成為品牌甚至老品牌仍健在的企業如何續寫企業及品牌的生命力、怎樣讓老品牌煥發新的活力呢?就要學著老牛不斷追逐嫩草、吃到嫩草!無數的案例告訴大家:企業想要吃到嫩草必須先從理解當前消費者的梯隊、讀懂年輕消費者梯隊、猜摸下一撥消費者梯隊的動態:需求變化以及趨勢、消費個性與價值、消費場景、對產品及品牌的理解等。然后針對這些變化、趨勢、個性、行為、價值、場景等因素來重構企業的產品、品牌、營銷、渠道。只有真正理解并隨時讀懂消費者的變化,快速、積極、有效地構建起適合新消費的產品、文化、場景、服務。企業才能保持活力與生命力!
老牛吃嫩草帶給個人的思考:當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變了之后,如果你的思維、習慣、行為及知識技能等沒有及時因環境變而改變,仍在慣性運行,繼續靠老套路、老方法去處理工作和一些事情,勢必會慢慢落伍直至被淘汰。因此要想保持良好的競爭力就務必如老牛尋覓嫩草一樣及時轉換思維、調整行動謀略、修改應對方式、更新知識、提升素養及技能。
角色與位置現象及定律
角色決定位置,位置影響角色
古往今來,無論是款待客人還是召開會議,都特別講究座位安排,即什么人坐什么位置而每個人的座位基本上取決于此人的角色(身份、地位、影響力、重要性等)!這種現象不僅始終貫穿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而且全世界通行。這就是所謂的角色決定位置,也是角色與位置的關系維度之一;
還有大家已經熟的不能再熟的馬云,在沒做阿里巴巴之前,先是做了老師,后來下海開了5家公司,基本沒怎么成氣候,直到整了淘寶,從此開啟了人生新篇章。馬云這個案例其實又說明了角色與位置的維度之二即:人的一生包括企業是不斷定角色,找位置的過程。一個人只有真正找到了適合自己個性、喜好、興趣、優勢的事情并能把握、利用趨勢,方能成功。盡管馬云的成功在中國企業界,大部分人無法企及,但成功不分大小、成功也不完全取決金錢多少,衡量一個人成功的關鍵點是你在合適的時間、用合適的方式做了適合自己愛干的事并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了正面積極的影響。
個人如此,企業經營亦是如此。因此,我們在經營自己人生及企業過程中,首先是角色定位,而這個角色定位,有的人可能剛開始就很準,一下子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而大部分人則需要折騰一翻才能找到、找準自己的角色,角色定位是個相對動態化的修正、進化的過程(比如,你今天是打工者,可能等上一段時間通過一些積累后就能當上老板了;比如,一個公司里職員與經理因為位置不同,所以角色不同);其次,角色決定位置,同樣是老板,只因企業影響力不同(比如銷售額、品牌力等),其對應的社會位置就差異很大;再次,位置影響角色,比如你從一個業務人員被提升到了業務部門經理,你位置變了,也就決定你的角色要轉換,這道理就如同人們常說的“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一樣。
羊群效應
領頭羊是亂中有序、一致行動的核心關鍵
如果養過羊或者看過群羊吃草過程的人,都能輕易地發現羊群存在一個很有趣的行為特征:群養很少像其它動物一樣在群體出動時要么縱排成列、要么橫排成行或者成圓排列,基本上2-3只或者4-5只無規則里散布在周圍,雖然彼此距離不太遠但、雜亂無序,一旦有一只羊動了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這就是“羊群效應”(當然這也是組織機構為什么一直強調的“領頭羊”作用的根本原因)。
“羊群效應”一般用來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甚至盲從心理。只因從眾則很容易導致盲從,卻因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比如前一段時間出現的某些打著互聯網分享經濟旗號,實則以直銷模式干著圈錢勾當的“新型購物電商、新型融資平臺”就很好的利用了“羊群效應”和“領頭羊”作用。
因此,個人及企業要正確利用和發揮好“羊群效應”,利用好了,則事半功倍。在利用和發揮“羊群效應”個人及企業如何做?
對于個人而言:要善于當領頭羊(不管是職場還是個人創業),這樣你會形成個人影響力;如果當不了頭羊,而被被人當成羊群的一員,則要腦洞大開看清本質、分辨是非后果斷行動(無論是拒絕還是參與)。
對于企業與組織而言:一方面,在市場經營中,要重視“羊群效應”的威力與效應,并用該效應來打造企業的一些優勢;另一方面,在內部管理中,要善于發現和使用領頭羊式的員工,給予責任、權限、權利,并運用“羊群效應”來促進團隊整體作戰能力及執行力的提升,不斷實現一個個目標(從小目標開始,從1開始,逐步實現、累積求合)。
邁步及路徑現象與規律
第一步影響第二步、步多了成路,路遠了成局
日常生活中,不管交通如何發達,走路也在所難免,可盡管我們每天都都走過路,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你雙腳不管先邁那只腳,都會影響另外一只腳的動作,這就是邁步,不信你可以試試!當你要去一個目的地后,你就面臨選擇走那條路,而你所選擇的路,將決定你是否能到達目的地,即使能到達目的地又需要花費多長時間、耗費多少體力等問題,這就是常說的路徑問題。當然路徑中肯定包含了邁步,這種現象及規律其實就是經濟與行為學中的路徑原理。
于個人而言,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在路徑原理下生存著,比如我們高中成績影響我們上什么大學,上了什么樣大學后影響到我們就業,就業的頭兩年的工作對今后又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選擇大于努力”最好的詮釋;如果當我們遇到個人發展問題后,要時不時回頭看,你所選擇的路徑到底適合不適合自己的一些特征、特點,有沒有把自己優勢發揮出來?
路徑原理同樣適用企業,比如一些初次創業或創業之初都會面臨選擇做什么,等選擇了做什么后也基本上就是與不做什么進行了切割,你所選擇的這塊,又會因市場整體需求、消費特征、競爭狀態等因素來影響企業的經營策略、運營模式、渠道模式等。
盡管人人都在被邁步及路徑原理所牽制,但大多數人并沒有意識到路徑原理帶給我們及企業的深刻影響。路徑原因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告訴我們,你做什么,開始切入的這個點(無論是戰略方向、還是戰術打法)真的、真的、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個人或者企業在再定位時更加要引起特別重視:當我們再定位時,除了部分因個人和企業邁上新臺階需要重新來適合匹配外,更多的是在耗費一段時間后,發現原來的路徑(其實也是找角色、找位置)不適合自己和不適合企業后更要結合自己及企業的特征、特點來,所留機會不多、所剩時間不多的情況下,一定要準、快、狠!
比較優勢定律
突出在于特點、成事在于優勢
手指是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的身體部件之一。都知道自己的手指有長有短;假設設定一個這樣的場景(其實這樣的場景我們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了)比如用我們的手指直接去勾一件我們需要拿到的東西,在沒有外物幫助和又有適當距離的情況下必須通過伸手而且只能用手指尖才能觸碰到時,你是會選擇用短的大拇指,還是會選用最長的中指呢?相信大家一定是本能加智慧地做出最好的動作選擇。
一個手的手指的長與短,盡管長的有限,短的不差太多,但這其實告訴我們一個簡單明了的原理“相對優勢”或者“比較優勢”。在我們上大學之前的基礎教育階段,學校與老師要求我們是德智體美勞全面并舉、理數平衡,不能偏科!但在參加工作、參與到職場競爭或者創業開辦公司(工廠)之后,我們卻發現:與基礎教育階段老師所要求平衡發展完全不同的是,你首要做的不是平衡,而是必須馬上先把自己最優、最擅長的一面發揮或者體現出來。只有先把優勢體現出來后,在發展了或者發展過程中,才有機會和資本慢慢去彌補短板。
這個簡單的比較優勢,往往被不少人給忽視了。因此,無論是個人就業還是創業甚至企業經營,但凡只要參與競爭,前提是先把自己優勢發揮出來。發揮優勢,前提是個人及企業要仔細分析好自己相對優勢到底在哪里?在找到自己的相對優勢后,再把此優勢,放大、放大、再放大!如此,方能成功更快。就好比品牌營銷,為了讓品牌有影響力,你必須先給品牌來個獨特的品牌符號和品牌話語,然后不斷地圍繞其擴散、擴散、擴散(不然你目標消費者可能就存在沒印象、沒聽說、沒記住,結果就是沒行動)!
馬蠅效應
亢奮與激情來自“興奮點與痛點”
一到夏天,只要到稍微偏僻一點的草叢和亂雜的屋子,被蚊子叮咬在所難免,特別是一些毒性很大的蚊子,被其叮咬時伴隨著一絲疼意外還夾雜著瘙癢,人們自然地、本能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會用手去抓;馬也是這樣,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因不適應和疼痛它會不停的甩尾巴或飛快奔跑,試圖把馬蠅驅趕走或抖落掉,此時的馬顯得異常精神、力量爆發,這就是著名的“馬蠅效應”。
馬蠅效應對我們個人和企業有什么啟示呢?
給個人的啟示:一個人最大的精神動力來自兩點即興奮點與痛點,不知大伙對此有無深刻體會?比如,如果我們特別認真、精神十足地干某件事,一定是基于興趣、成就、錢這三個東西的一個或者全部,而這恰恰就是導致你興奮的核心原因。與興奮點相反的是痛點:比如我們經歷很多挫折,被人冷嘲熱諷,甚至被人直擊心中痛處要害了。每每這時,正常人都有逆反和不服的心理,就激起你對不服輸和一定要證明自己的強烈情感,這些情緒會驅使你下決心去改變和行動。所以我們個人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中,一定要定期給自己找到興奮點,如果興奮點都不足以刺激你了,再找一些痛點(如果對痛點也麻木了,基本也無藥可救了)。
給企業管理的啟示:企業在團隊管理中要善用、會用“馬蠅效應”的刺激點來管理激勵團隊員工。這個刺激點和激勵可以是正激勵(比如根據涉及員工興奮點產生源來設計與安排一些方案),也可以適當地使用“反刺激”(反激勵),直擊團隊及成員痛點,來挑動員工精神的反彈。在實施時,一定要記住,以正激勵為主、反激勵為輔,不能本末倒置,而且反激勵要結合時機把控、場所、具體人物等綜合因素來設計與安排!因此,企業在經營中尤其是團隊經營中一定要給團隊提供并找到一些興奮點,時不時的整點痛點,讓團隊保持好的狀態,保持較強的戰斗力。
水桶定律
只要不漏、先裝水,把優勢發揮好,再來補短板
2000年以前的大多數農村,老百姓會經常用木桶挑水或者提水吃,因為水桶使用年久的緣故,有些木塊磨損后會短一些,你會發現此時該木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水桶定律”的來源及現象級概括。
但事實上,木桶定律的是有階段和動態的。這是很多人都忽視的一個問題,木桶定律與比較優勢兩者要結合起來用,比如,個人也好、企業初創也好,首先不是急于補短板,因為剛開始起步,短板太多,你沒時間沒精力甚至沒金錢來補,這時候是要凸優勢、發揚長處。等到有一定基礎與積累后,再來補齊短板,此時效果更好,
對個人而言:一是,要先把自己相對優勢找準、找到,并盡量去利用與發揮,之后再來考慮補短板(一定要抓住主次、先后),只有這樣你才能贏得先機與時間;二是,你只有在發揮優勢后,才可能找到你最缺的短板(短板是在外循環對比中顯現出來的);三是,補短板也是一個不間斷、持續的過程。四是,不要讓自己最短的那塊板影響到個人的提升與發展(當然也包括社交活動、人際交往等方面)。
對組織和企業而言:一是,企業初期與個人一樣,核心是先凸顯優勢,再來尋找、發現短板,企業就是在這種補短中不斷發展、壯大的;二是,企業和組織經過一段時間運行,就會發現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三是,“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后者屬于組織中的破壞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于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么程度。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