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人力資源效能應該衡量效率的,而不是衡量目標達成的。
老板不關注人力資源專業目標的達成,只關注在人身上的投資是否劃算,太多人力資源專業人士都找偏了方向。
華為、阿里、美團等人效標桿企業,其掌舵者都有自己高人一等的經營哲學,他們對于人效都無比執著。
人效低下背后都是組織問題,人效對于經營結果有巨大的驅動作用。
經過大樣本實證,管理雙殺效應的確存在,在互聯網行業中尤其如此。
人效到底是什么?
在我的印象中,這個概念是從2012到2013年左右開始火起來的。最初,大家還對這個概念眾說紛紜,誤解還挺多的??傮w來看,一共有兩類觀點:
第一類人效是HR Effectiveness,可以翻譯為“人力資源管理有效性”,關注人力資源實踐達成目標的程度,這是一個偏“目標”的概念。這個概念并不新鮮,在上世紀80年代這個觀點提出后,學術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已經達成了共識。這里面又分兩個流派:一類是關注內部用戶反饋,主要是業務部門;另一類是關注一些專業目標的達成,如離職率、培訓計劃完成率等。
兩者都比較尷尬:
關注業務部門的反饋,導致人力資源部門被定義為服務部門或后勤部門,越來越失去專業性。
這里要強調一下,我并不是不主張人力資源部門做好服務,而是認為人力資源部門服務的對象應該是老板。大多時候,老板和業務部門的立場是沖突的,老板要結余,業務部門要資源,老板要看效果,業務部門先要有投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力資源部如果還要強行討好兩邊,只會里外不是人。不僅如此,這樣還會讓專業失去標準,變得“扭曲”。
后者倡導的目標始終是“人力資源專業的目標”,與公司的績效沒有直接的關系,HR掉入了專業深井。想想,對于老板來說,年度培訓計劃完成率下降了20%又有什么影響?員工敬業度提升了10%又有什么影響?你們覺得重要的數據,對于老板來說,他們無感,對于業務部門來說,他們也會認為HR是自己給自己做了一份考卷,自己答出了高分。
第二類人效是HR Efficiency,可以翻譯為“人力資源效能”,即將人力資源專業作為一門生意來計量的投產比,這是一個偏“效率”的概念。具體來說,就是用財務或市場結果除以人力單位,如人均毛利、人工成本投產比等,說明一定人力投入是否產出了相應效果。這個指標就是硬碰硬,與生意相關了。但有意思的是,在學者眼中里,這樣的理解并不是主流。在國外,上世紀80、90年代有人開始這樣提,而國內,直到2013年我和彭劍鋒老師才開始正式拋出這樣的觀點。
這個概念應該是源于德魯克。他在1973年那本著名的《管理:任務、責任與實踐》中就提出“效能(Efficiency)”是將產出與投入相關聯,并認為“效能”與“正確地做事”有關(Doing things right),這也為后來的人力資源效能研究開啟了序章。有意思的是,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沿著德魯克的指引在探索經營和管理的本質。
國內的文獻大多將HR Effectiveness翻譯為“人力資源效能”,這種誤會甚至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但從我們的觀察來看,老板對于人力資源效能的認知一直是“投產比”,也就是Efficiency,只不過這種導向被大部分人力資源專業人士們,包括HR從業者、外部咨詢、學術界等誤會。
當然,看似的“誤會“可能也是故意的,是人力資源專業人士們捍衛自己“安全區”的一種手段。畢竟,如果以這種口徑的人力資源效能作為目標,對于人力資源專業可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老板們似乎并不這樣想,在2017年事務所進行的一項針對50家客戶企業的調研中,85%以上的樣本企業都將人力資源效能作為了人力資源部門的KPI之一。而根據事務所隨后將發布的《2020中國企業人力資源效能報告》,2019年,38%的企業將人力資源效能同時作為了人力資源部門和業務部門的KPI。事實是,在某種環境因素的強力驅動下,大家曾經發散的認知開始走向統一。
人效真的如此重要?是不是穆老師團隊在炒概念?我發現,在中國講一千個道理不如給一個故事。一些企業和企業家對于人效的執著可能會對我們有所啟示:
華為
在華為飛速狂奔的過程中,任正非一直強調“兩流一效”,即高收入流、高現金流、高人效。所以,在某段時間,即使華為的經營數據超過了愛立信,但人效不高,他依然不滿。
從1996年開始,華為在經營業績的飛速狂奔之下就出現了兩種趨勢,我們用一個雙縱軸的圖形來表示(如圖)。一方面是員工人數增長過猛,也就是圖中上面一條曲線,對應左邊的縱軸;但另一方面,銷售額的增長也非常迅猛,也就是圖中下面一條曲線,對應右邊的縱軸。由于后者的增長實在太快,反映到人效上,其實是很優秀的數據
但是,之所以說這個企業偉大,就在于他們能夠前瞻性地用放大鏡發現自己的問題,并且用坐穿冷板凳的恒心去解決。任正非堅持認為這種增長用發展掩蓋了問題,實際上效率不高,于是用了為期20年左右的時間進行了若干的管理變革,最終沒有讓兩種增長趨勢的“喇叭口”放大,而是讓它們合攏,在銷售收入繼續迅猛增長的同時,員工人數的增速終于降下來了。這意味著,華為的人效進入了快車道,會迎來井噴期,他們的后續發展還會越來越好。
就連高速成長的互聯網企業也在死摳人效。中供鐵軍時期,馬云定下了人均銷售額100 萬人民幣的標準,按照25%-30%的凈利率,每人每年要為公司賺25-30萬元;到了淘寶時期,馬云又定下了人均交易額 1 億人民幣的標準,按照2%的take rate,每人每年收入200萬,利潤已經超過了中供鐵軍;到了支付寶時期,馬云進一步要求人均交易額 5 個億……正是基于每個時期對于人效的“變態要求”,下面都不敢加人,因為每加一個人就有可能增加上億的交易額。
同樣用雙縱軸來呈現阿里在凈利和人數上的增長表現(如圖),也可以發現其高成長的特征。尤其是,在2016財年以前,阿里的人效表現是非常優異的。2012財年,阿里共有21930名員工。在這個時點,馬云提出了業績增長1倍的要求,各部門自然就根據業績翻倍的目標做出人員需求計劃,粗略統計至少增加12000個員工。據說馬云堅決不同意,提出最多增加5000人。
還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坊間傳言是,馬云提出如果今年沒有實現業績翻倍、員工增加超過5000人,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一分錢年終獎都沒有。結果,2013財年阿里員工數反而降為20674人,減少了1256人,環比減少了5.72%;而2014財年阿里員工數也僅微增為22072,僅僅增加了1398人,環比增加了6.76%。在這兩個財年,阿里凈利潤和人效(人均利潤)漲幅為100%-150%(如圖),讓業界無不為之驚訝,這也為其后續人效的增長(至今依然處于高位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各位也可以發現,正是這兩年的努力,讓阿里的人均凈利水平長期保持在了10萬美元以上。這個是個什么標準?這是互聯網公司的Baseline,甚至業內有說法,如果沒有人均凈利10萬美元的人效水平,就不配稱自己為互聯網公司。
這里,我想讓大家關注另外一個企業——美團。他們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作為一個互聯網企業,從創業一直走到現在,居然對人效如此關注。在我們的印象里,互聯網企業在這方面一般都是比較“浪”的。
我們用一組數據來說明。2011年8月,美團網是2500人左右,截至2013年3月,人數是2700人,一年半的時間里居然才僅僅增加了200人。相比起來,同行對于編制數卻放得很松。2011年,窩窩團和拉手網在的員工數量一度攀升至5000多人。結果,美團贏得了千團局,成為了現在的行業霸主。
回顧當時千團局的戰事,美團可謂是腹背受敵,其****糧草也不是最豐富的。我們做了一個統計,在2011年12月之前,其融資額僅僅能排上第六位。各位,在互聯網的商業世界里,第六位是什么概念?互聯網是贏者通吃,絕大多數人都看不到排第六位的企業了。但美團現在成為了幾個領域的第一,妥妥的互聯網一線企業,BATM四大之一。
我們也可以將美團與阿里來進行一下簡單的對比,現在兩個企業在好幾個領域都出現了遭遇戰。由于都是互聯網生態型企業,我們按照GMV來計算人效。以人均GMV為標準,美團的發展趨勢似乎比阿里還要好一點。當然,這不是絕對量,而是趨勢。
說到底,這種對于人效的關注,還是來自于王興早年“九敗一勝”的豐富創業經歷。他知道企業會怎樣死掉,也知道企業應該如何成長,他似乎摸到了企業經營的本質。
圖片
人效執著背后
頂級企業對于人效的堅持,背后都是掌門人的執著。說玄妙一點,是他們高人一等的“經營哲學”。
這些企業家堅信,人效高低的背后,都是組織的問題。大家不妨想想,人效低下的那些企業,他們都在遭遇什么問題。
從經營上看,是戰略無法落地,這導致業績產出放緩。這些企業一直沿著老的軌道走,嚴重的路徑依賴。但這樣走下去,藍海也遲早變成紅海,賽道里的利潤越來越薄。尷尬的是,企業卻無法通過創新跳出競爭,開創第二曲線。他們看不到市場的機會,看到了也不愿動,老板愿動,員工也不愿動。
從組織上看,是內耗嚴重,這導致人力投入加劇。企業內部充滿部門墻、隔熱層、流程桶。一個很簡單的事情,需要不斷請示、匯報、溝通、協調,推諉扯皮不斷,最后還扯不清楚。買個垃圾桶走兩個星期的流程,這都不算夸張。這也是前面說企業動不起來的原因。這樣一來,事情推動不了,大家就會進一步呼吁要增加人手。真的缺人嗎?呵呵。在座各位不少資深人力資源從業人士,也有業務高管和老板,我來個靈魂拷問——如果你們公司人員數量現在減少10%,結果會怎樣?(觀眾笑)不用回答我,我們都懂。
這里真不是增加一點人工成本那么簡單。人不同于其他生產要素,會產生“傳染”的效果。俗話說,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員的盲目增加不僅僅是人工成本的增加,還容易拖垮組織氛圍,帶來更大的組織消耗。
從個體上看,是組織無法賦能個人,個人能力也無法放大為組織能力,這對于業績產出和人力投入都是負面影響,還讓企業人效處于超級不穩定的狀態。什么是組織能力的最佳狀態?最佳狀態是員工來到企業變成“學霸”,離開企業變成“學渣”。這種效果是基于個人知識上傳到了組織的云端,任何進入組織的人都可以隨需調用,任何人離開組織都無法將它帶走。只有建立這樣的雙向關系,企業才能擺脫對于能人的依賴,擺脫對于老板的依賴,形成對員工的持續賦能。
大家想想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組織無法對個人提供持續賦能,企業的人效就是“能人的產出”除以“所有人力投入”。能人是稀缺的,產出也是有限的,但人力投入是持續增長的。這樣一來,企業的人效還能提高嗎?如果能人走了呢?人效是不是會下墜?
當然,有的老板可能沒有想得這么深,他們更多是一種經營的直覺,這是人家的天賦。他們之所以把人效看得如此重要,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互聯網時代,人是資源流轉的中心,收入、成本、費用的發生都是由人來發起的。人多了,人沒用好,不僅會增加編制和人工成本,更會減少收入和帶來其他成本費用的迅速拉升。
關注效能不僅是在“防守”,也是在“進攻”。效能代表有質量的增長,即精實增長,這可以為企業帶來更有意義的“戰略級市場”,帶來更大的持續增量(這是很多人忽略的)。
人做為一種投入,在大量的企業里,往往隱藏在財務數據之下,不容易被關注。但兩個財務數據相同,而人效不同的企業,往往后勁完全不同。
人效指標是超前指標,而財務指標是滯后指標。換句話說,由于人這個生產要素的上述特殊性,當期的人效指標可以預言后期的財務指標。
如果說個案沒有說服力,不妨選取行業進行分析,我們選擇了家電行業(如圖5)。這個行業已經進入了成熟期,近6年來的復合增長率僅為3%-5%。在這樣的市場里,人效的增長不再是慣性,我們也最容易發現人效對于企業發展趨勢的影響。
對于人效指標,我們選擇了人均凈利,一是考慮這種成熟行業適合以凈利來計量經營績效,二是考慮財報不會精確披露人工成本額度。截止2020年9月16日,在家電行業流通市值排名前十的上市公司中,9家企業在過去10年的人效呈上升趨勢,僅有市值排名第10的兆馳股份人效處于波動態勢,且下降態勢也不明顯。市值是二級市場從經營基本面角度而非人效角度給出的判斷,但這種判斷的結果竟然很大程度上匹配了人效標準,人效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管理雙殺效應
無論是頂級企業家的直覺,還是客觀的數據,都證明了人效指標的“穿透力”。這個時代,人效的重要性再怎么強調也不為過,但讓老板最終下決心做人效管理的,還是我在2019年的《中歐商業評論》上提出的“管理雙殺效應”。
我發現,企業在成長到一定規模后,會出現一種“管理上的雙殺效應”:
一“殺”是員工動不起來,被企業自己耗死。由于企業越來越大,分工極度精細,每個人都變成了企業的零件,為自己的動作負責,而不再為企業的經營結果負責。換言之,企業進入了“吃大數”的怪圈。這個方面,典型的數據表征就是人效下降。
二“殺”是企業創新乏力,被外部環境殺死。由于企業分工極度精細,每個員工的關注點都是自己的動作是否完成,大家習慣用動作換取績效指標(KPI),用指標換取薪酬。甚至,在績效考核不夠精細時,員工還會為了獲得更好的評價而討好領導,進一步加速了企業的官僚化。
此時,大家不關注市場究竟需要什么,即使聽見了市場的聲音,也會把這些聲音當成“屋子里的大象”來視而不見,不會有所行動。當企業沒有緊盯市場,沒有基于用戶需求進行創新時,產品就陷入同質品的競爭,自然守不住價格。這個方面,典型的數據表征就是財務效能(Financial Efficiency,簡稱“財效”)下降,如資產回報率、投入資本回報率、毛利率、凈利率等指標的下降。
這兩個方面對企業的負向影響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相互加速的作用:
首先,當企業擴張人員規模,“大企業病”會導致增加的人員不能有效產出,人效下降。同時,因為人員和分工增加,官僚體系自然被強化。
而后,由于人數和人工成本增加了,必然帶動其他成本費用增加;與此同時,更龐大的官僚體系導致創新不足,產品因此缺乏競爭力,收入下降。收入降低與成本費用增加疊加到一起,財效自然下降。
接著,財效不佳導致企業誤以為需要更多的人員投入。即使老板不愿加人,員工也會以“缺人”的理由來要編制。要來的人員被拋到官僚體系里依舊不能有效產出,又導致了人效的進一步下降。同時,官僚體系自然被再次強化。
再往后,人效的問題又會反饋到財務效能上……
如此一來,循環往復,企業跌入深淵。所有的企業都逃不出這個規律!
從若干名噪一時而最終沉寂的大企業身上,我們似乎都可以發現類似的規律, 如凡客、樂視、OFO等。這些企業最初都是快速爬坡,風光無限,而到了一個特定的“崩潰點”后,就會迅速墜落,有的就只能“下周回國”了。但個案的說服力有限,為了更加科學地證明管理雙殺效應的確存在,我們還需要進行大樣本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
我們選取了兩個行業進行研究:互聯網行業作為新興行業的代表,是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業;而食品行業作為傳統行業的代表,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如果實證研究得出的模型說明人效和財效正相關,即可證明這兩個行業的企業的確存在管理雙殺效應,也可據此初步推斷管理雙殺效應是跨行業存在的普遍規律。
為了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和公允性,我們利用Wind數據庫獲得代表性企業的數據,并剔除了異常值和缺失值。借用Eviews10統計軟件,這項研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
涉及到這種偏科學的部分,我想講得簡單一點,說“人話”一點。
在互聯網行業,我們有幾個基本結論:
其一,人效對財效的影響系數是4.24,也就是說,互聯網企業的人效投產比每提高1單位,財效投產比提高4倍以上。人效不僅影響力極大,相對其他影響因素也最為突出。這說明,人是互聯網企業經營中的第一驅動力。難怪互聯網行業的HR們這么吃香。
其二,財效對人效的影響系數是0.16,有正面影響,但不大。相對人效對于財效的4.24的影響系數,這顯然太小。這說明,在互聯網行業,應該先做人效,再做財效,HR們責任重大!
其三,研發效率與人效負相關,也就是說,人用得少了會導致研發成果出不來,這與我們原有的認知相悖。主流觀點認為,互聯網公司的研發是“技術大?!彬寗?,好的研發人員能夠以一頂百,不用“堆人頭”,應該“找大?!?。但數據結果卻表明,在互聯網行業中,“堆人頭”依然是有效的研發模式。我們不能否定“技術大?!钡淖饔?,但這類人并不是隨處可見。
在食品行業,我們也有幾個基本結論:
其一,人效對財效的影響系數是0.028,盡管絕對數不大,但卻遠大于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等其余影響因素。
其二,財效對人效的影響系數是25.28,大到夸張,也就是說,食品企業的財效每提高1單位,人效提高25倍以上(觀眾驚嘆)。
其三,人員素質對人效的影響系數為負,這也有悖于我們原來的認知。這說明食品企業的大多工作是標準化作業,更要求技術熟練度,學歷高反而會帶來負影響。我們推斷,在無差別勞動下,高學歷員工反而會出現心理落差,降低人效。這也提醒我們很多企業,不要一味去提升人員學歷,應該考慮行業特征。
綜合兩個行業的研究結果,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第一,在兩個行業中,企業人效降低都會導致財效降低,而財效降低也都會導致人效降低。這初步說明,管理雙殺效應是一種跨行業的普遍規律。
第二,互聯網行業人效對于財效的影響更大,而食品行業財效對人效的影響更大。這說明,前者更需要重視對于人的管理,而后者則是一種重資產驅動的商業模式。
各位,說到這里,我的觀點已經很明確。在這個時代,無論在什么行業,人效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核心指標,是撬動財效、帶來財務結果的有力支點。如果考慮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化改造”,那么,人效還會變得更加重要。
歡迎來到人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