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其他國家的人力資源發展
20世紀20年代,除了美國,其他國家人力資源管理也有一些進步,但缺乏戰略性。主要原因,這些國家工業化程度較低或規模較小,澳大利亞就是一個典型,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據統計,全國只有6名全職福利工作者。
(1)歐洲人力資源的發展
有人估計,20世紀20年代,英國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至少落后于美國五年,當時,英國的大學里很少有關于勞動管理相關的研究,部分原因是英國人對科學管理原則的興趣不高。
有一個英國學者吐槽說,“美國有關勞資關系的文獻可能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span>
此外,英國學者內部研究有某種“偏見”。他們認為,勞動管理方面的職業培訓和應用研究應該是由政府、福利工作研究所贊助,這些“偏見”限制人力資源管理在英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發展,
當然,也有一些國家有所突破。例如,德國學者和工業研究人員開創一種新的方法,稱為Arbeitswissheft(工作科學),其研究主題包括人體工程學、疲勞和工作滿意度。除了美國之外,德國是工業心理學和工業社會學的最活躍的工作場所。
早在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就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而且還培養了許多著名心理學家,包括美國的心理學家,如巴倫和明茲伯格,巴倫積極提倡將心理學運用到工廠生產和企業管理中來,促進了工業心理學的發展。
(2)日本的人力資源發展
20世紀20年代,在人力資源實踐領域取得最顯著進展的國家也許是日本。日本是泰勒科學管理信條的追隨者和熱情的采納者,而且,與英國、法國和德國相比,日本的雇主努力去貫徹“科學管理”的信條。
來自日本的雇主和政府資助的商業團體,紛紛訪問美國,觀察美國的工業實踐,他們決定采納了福利資本主義一些要素。
日本企業開始創建各種人事部門,并創新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如招聘計劃、招聘測試、激勵工資計劃、工作評估和車間委員會,當然,這些做法多少也受到在日本設有分公司的美國公司的鼓勵。
日本由學術界、企業管理者和政府官員組成的協會,稱為Kyochokai(和諧合作協會),旨在促進改善勞資關系的做法,同時,勞動管理顧問公司也應運而生。
不得不說,日本企業界和學術界,跟外界學習的能力值得肯定。
三、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代):人事低迷
1、大蕭條對人事聲望的影響
大蕭條始于1929年末,全球經濟進入螺旋式下降,到了1933年初,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0%,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失業,其他國家的經濟也緊隨其后。
大蕭條時代,人力資源職能的聲望和影響力急劇下降。當時的公司別無選擇,規模小、抗風險差的公司紛紛倒下,而規模大、抗風險能力強的公司也開始削減開支,尋求大幅節約成本。
即便是一些“福利資本主義”進步型公司,面臨大蕭條也采用了“合理化裁員”措施,先是削減工資,接著制造臨時雇員,后來取消原有了一系列漸進式的人事計劃。
“合理化裁員”意味著這些公司在員工聲望上的投入打了水漂,后來,有學者感嘆到:“大蕭條毀掉了十幾年來良好的人事工作聲譽?!?/span>
現在終于明白,為什么尤里奇等大師,在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時不時就大聲疾呼提出:人力資源部門要重視“價值產出”,要“重新贏得聲譽”,成為“可信的行動派”。
2、政府對人事職能的干預
為了應對大蕭條,羅斯福政府在1933年推出了新政,試圖通過最低工資法、社會保險計劃(失業和養老保險)、設立企業工會、提高公共工程支出等政策提高工資和家庭收入,刺激購買力。
因此,政府對企業人事職能(雇傭關系)干預明顯增加,最讓企業擔憂的是,羅斯福新政鼓勵工人加入工會,他們加入工會的人數達到數百萬。
1933年之后的五年,美國企業工會數量幾乎翻了一番,幾乎所有大規模生產行業都成立了工會。
突然間,企業雇主通過人事部門單方面確定工資、雇傭條件和招募程序都失效了,因為工會組織起來了,他們主張通過“集體談判”來解決。
3、集體談判對人事職能的影響
工會運動與集體談判,對人力資源職能既產生消極的影響,也有積極的方面。
如果從積極的一面來看,許多公司為了避免工會化,會迅速加強了他們的人事計劃;一旦公司成立工會,他們需要增設勞動關系部門,便于與工會進行集體談判并管理合同。
此外,工會在推動工資標準化、工作分類、正式申訴和書面雇傭規則,所有這些都“倒逼”人事和勞動關系職能發展,政府提出“勞動和社會保險法”也有同樣的效果。
當然,負面影響很明顯,企業工會化本身說明人事部門失去了雇員的信任,尤其是大蕭條早期,許多公司大規模裁員和取消人事計劃,雇主和人事部門無法取得公眾認可。
許多人都認為,“人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空洞的承諾,是一套操縱工人的技術,是一個逃避工會的工具。此外,“人事”最具破壞性的損失是,他們在企業戰略層面的權力和影響力的日益喪失。
總之,“集體談判”在大蕭條時代之后被廣泛視為人事管理的首選方法,“工會”是企業管理、組織變革必須必須要重視的因素,傳統雇主-雇員關系從“合作、目標一致性”被“利益沖突、權力平衡、對抗性談判”所取代。
所以,當今天我們讀西方的人力資源教科書時,發現有不少篇幅在談到“工會、集體談判”,包括看紀錄片《美國工廠》就發現,中美之間的“雇主-雇傭關系”有非常大的差異。
這個根源于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遭遇的經濟大蕭條、羅斯福新政,我們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主流采取的是“非工會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
四、20世紀40-50年代(二戰):人事新發展
1、二戰對人力資源的影響
跟一戰類似,與戰爭有關的新工廠的迅速發展和雇傭缺乏經驗的工人,客觀上,給人事部門在培訓計劃和雇傭計劃創造了巨大的需求。
盡管戰爭期間,工會的集體談判和政府對就業的管制也得到了擴大和鞏固,進一步限制了人事職能的發展空間。
凡事有弊就有利,比如戰爭引發的招聘熱潮催生了對招聘和選拔專家的需求,而對抑制人員流動的擔憂也迅速增長,
還包括企業為了遵守政府的工資控制計劃和防止罷工,公司還必須實施新的工作評估程序,并使其薪酬程序系統化和正規化。這都給人事職能發展提供機會。
而且,在戰爭期間,由于福利計劃被排除在政府的工資控制計劃之外,企業獨立的雇員福利計劃激增,最終的結果是人事計劃和部門的大幅擴張。
2、美國迎來“黃金時代”
20世紀40年代,美國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崛起,成為無可爭議的世界經濟領袖。
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里,美國工業迎來了一個黃金時代,德國和日本重新拾起殘局,開始了持續的工業復蘇,英國的絕對值緩慢上升,但相對下降,南美洲、亞洲和非洲的許多國家開始加入工業世界。
在此期間,美國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部分原因是工廠規模擴大,以利用規模經濟,部分原因是合并、收購和集團公司的崛起。
在二戰后的20年,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取得了進一步的進展,在20世紀20年代,許多大型企業仍然沒有任何有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幾乎每個大中型公司都有人力資源管理職能。
根據Jacoby(1985)提供的數據顯示,在1929年擁有1000-5000名員工的美國公司中,只有39%的公司有人事部門,而在1935年間,這一比例上升到62%,到1946-2008年上升到73%。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只有少數幾所大學有正式的勞資關系課程,戰后建立了幾十個新的勞資關系中心和研究所,動力首先來自工會主義的急劇蔓延,以及集體談判、爭端解決和合同管理等緊迫問題。
根據調查,美國大學的當時勞資關系課程的四門核心課程是:勞動經濟學、集體談判、人事管理(勞資關系)、勞動法,核心課程是勞資關系。
3、人際關系運動對人力資源的推動
20世紀50年代,以通用汽車、IBM和西爾斯等大型企業的崛起為標志,中層人員、白領技術人員不斷壯大,隨著公司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更加系統化和集中化的人事實踐。
這個時期,學者將工業心理學、工業社會學和人際關系理論應用到人力資源領域。當時,最著名的“人際關系運動”源于梅奧的霍桑實驗,梅奧發現影響員工工作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員工獲得的物質,而是工作中的人際關系。
梅奧的主張得到不少學者的支持,包括巴納德,他們強調:員工不應是組織的“工具人”,組織應該為滿足員工的需求而做出努力。在“人際關系運動”影響下,人事管理從關注工作轉向關注人。
二戰前,工業心理學家的研究重點大多集中“技術”層面的應用,比如員工工作時長與疲勞度的關系,二戰后,行為科學家的轉向更為明顯的心理社會學主題,如員工士氣、工作喚起的關系、工作小組的人際動力等。
這些課題對人力資源管理有許多潛在的應用,并促使了一種新的應用研究期刊《人事心理學》的誕生。
4、人事部門“迷之轉向”
隨著工會運動在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下降,集體談判變得常規化,人力資源管理職能的重點從“資源和計劃”開始轉向人。
在一些沒有工會的公司,人力資源職能側重人事關系,有時稱為勞資關系,工作重點是防止工會罷工、維持穩定、積極的勞動力隊伍。
在大多數美國公司中,他們的人事部門往往都是非核心部門,因為這些公司發展出了發達的內部勞動力市場,并非常重視保持員工士氣和工作滿意度。
但是,人事部通常很少接觸戰略性的商業和就業政策,而是專注于各種人事活動的戰術管理。久而久之,人事職能被視為管理層級中的最低層級,成為低級管理人員和職員的工作場所。
例如,管理大師德魯克,當時將“人事職能”描述為“一部分是辦公室職員的工作,一部分是家務工作,一部分是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還有一部分是‘工作人員的工作’,以領導或解決工會的麻煩?!?/span>
包括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很少受雇于人事部門,因為許多畢業生覺得人事工作是‘低地位’和‘壞消息’”。
5、日本的人力資源發展
二戰之后,日本經濟經歷了一個“生產力奇跡”,許多外國觀察家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日本人力資源管理系統培養忠誠、合作和努力工作的能力。
關于日本管理實踐的書籍和文章層出不窮,不少美國人和歐洲人跋涉到日本參加工廠參觀和管理研討會。
然而,部分美國學者認為,日本管理模式的核心內容也是從美國進口,包括泰勒的科學管理和戴明的全面質量管理原則,也包括“善意”的員工雇傭模式,這個模式是美國勞資關系實踐者在20世紀20年代開創的。
6、歐洲的人力資源發展
一名學者馬爾姆(1960)寫了一篇關于歐洲人事管理的調查報告。他指出,“除了英國以外,人事部門在歐洲沒有它在美國享有的專業地位”。
在歐洲一些公司里,“人事部”實際上只是“薪資部門”,與基本的人事問題毫不相干。在另一個例子中,歐洲“人事經理”把自己的職責看作是一個記錄管理員。
而在美國,人事部門這個階段開始強調了職能的多樣性(包括咨詢、服務、協調、分析和控制)。而歐洲人事部門往往局限于“服務”概念,地位和認可度太低,無法積極參與解決問題和制定政策。
馬爾姆指出,歐洲人事管理存在最嚴重和最基本的問題,一是高管發展,二是管理教育。
例如,馬爾姆指出,在歐洲的大學課程中,甚至在技術學院或商業和經濟研究生院中,關于“人事管理”的材料相對較少。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在許多歐洲國家,如德國,雇傭關系曾經(現在仍然)受到勞動法的嚴格管制,使得對人事主管的法律教育比管理教育更為重要。
五、人力資源登上舞臺
最后我們梳理一下,從人事職能到人力資源概念的幾個里程碑事件:
1897年,美國收銀機公司是最早設置“福利秘書”的公司,“福利秘書”是人力資源第一個職能,也是現代人力資源“員工關系”模塊的前身。
1906年,美國古德里奇公司是最早設置“雇傭管理”的公司,“雇傭管理”是現代人力資源“招聘模塊”的前身。
1920年,美國最早的企業人事教材《人事管理》,當時的教學主要研究勞資關系。
1930年,大蕭條時代和羅斯福新政,讓“工會主義”和“集體談判”成為西方人力資源繞不開的主題。
1954年,管理大師德魯克在著作《管理實踐》中闡述“人力資源”的內涵,讓“人力資源”概念開始為大眾所知。
1958年,學者巴克提出“人力資源管理”概念,巴克定義人力資源管理的職能包括人事行政管理、勞工關系、人際關系、人員開發等,是現代人力資源六大模塊的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