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七從小沒有學過什么手藝,所以生活上也沒有什么著落,東家一頓,西家一頓,就這樣長到了十六歲,還沒有一個穩定的職業來養活自己,心里也自然是非常的苦惱,總想找個師傅學一門手藝,別的不為,為的是能夠混口飯吃。
有人建議他學木工,打個家具之類的,可以謀一條生路,可是他從小也沒干過力氣活,手不能提籃,肩不能擔擔,所以他不學木工。
有人找他幫忙給理發店打打下手,這樣既可以學一門手藝,也可以掙些錢吃飯,可是被他拒絕了,他認為理發的活兒實在是太臟了,每天接觸的是別人的頭發碴兒,自己身上也會粘上這些東西。所以他不學理發。
有一天,他從哥哥手里拿了點兒錢,到一家飯店去吃飯,看到飯店的廚師個個手藝高強,做出的菜鮮美可口。
他突發奇想,要去學廚,這個活兒雖然也有些累,可是每天都能聞到好味道,自己也可以想吃什么做些什么,不錯!于是,他打定了主意,決定學習廚藝。
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六個哥哥說了,他的哥哥們全都舉雙手贊成,到處托人,最后找到了一位本地很有名的大廚做王七的師傅,并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
從拜師的頭一天開始,王七便非常認真地學習起來。三更眠五更起,寒來暑往,一晃就是三個春秋過去了,此時的王七已經是滿身的廚藝,他做的菜沒有人不說好的,幾乎和他的師傅的手藝一模一樣,根本就分不出伯仲上下了。他的師傅也是傾囊相贈,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所有的技藝全都傳授給了王七,就連自己的拿手絕活也教給了他。
王七心想:這下可以了,師傅所有的本領我全都學會了,以后,我便是本地的名廚了,不僅是吃飯不用發愁了,而且生活也要逐步走向富裕了。想到這里,他對師傅說:“師傅,多謝您對我多年來的教誨,讓我的手藝進步神速,尤其是您毫無保留地傳授,更是讓我受益匪淺,請受徒弟王獻章一拜?!?
說完話,王七倒頭就要跪下,被他的師傅扶住了。師傅說:“王七啊,你言重了,這些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結果,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是通過自己的勤奮獲得了手藝,可喜可賀啊。這樣吧,你給我做十道你認為自己最拿手的菜,我嘗一下,如果我認可了,你就可以自立門戶了?!?
王七高高興興地準備起來,精心準備了上好的做菜材料,沒用了一炷香的功夫,就把自己認為最拿手的十道菜做好并端到師傅的面前了。王七目不轉睛地關注著師傅的一舉一動,眼神里流露出十分緊張的神情。
王七見師傅慢條斯理地拿起筷子,每個菜都嘗了一口,然后放下筷子,只對他說了一句話:“王七啊,這里面沒有一道菜是你自己做的?!闭f完話,師傅便走到后堂休息去了。
王七看著自己精心做出的十道菜,傻呵呵地站在原地,琢磨著師傅的話,怎么也無法理解,心想:這些菜明明都是自己親手做出來的,怎么師傅說沒有一道菜是自己做的呢?真是太奇怪了!
王七百思不得其解,到了夜里,他的腦子里全都是師傅的話,嘴里不停地念叨著:“沒有一道是自己做的,沒有一道是自己做的……”
王七突然一拍自己的腦袋,如夢方醒地說:“我明白了!”
王七立刻從床上爬了起來,做起菜來,一道接著一道,做好了嘗嘗后把它倒掉,倒掉后再做,反反復復地做了一宿,到天明才住手。
第二天一大早,王七又端了一道菜送到師傅的屋里,師傅嘗了嘗,贊不絕口,說:“王七啊,這才是你親手做出的菜,味道太好了?!?
寓言點評:
王七親手為師傅做了十道菜,為什么他的師傅卻說沒有一道是他親手做出來的,而王七又悟出了什么了?
這個故事給我們留了一個不大不小的謎題。
王七開始學藝時,他的師傅就已經留意到他只會單純的模仿,不懂創新,所以給他出了這道題。意思就在于讓他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來,只有創新,有了自己的風格,才有了自己的手藝。
假如,王七的師傅直截了當地對王七說:“你只會模仿,不懂創新?!毕嘈磐跗叩膹N藝并不會在一夜之間產生飛躍的,恰恰是這道謎題讓王七自己悟出了這樣的道理。
管理啟示:
企業培育員工技能時,不知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員工按照自己的思維學習,并不遵從講師的安排,而且還非常自信,領導如果明確地指出他的錯誤,他會舉出很多理由來反駁,仍然固執己見,而使領導無所適從。
仔細分析其原因,并不是員工有意與領導“頂?!?,而是在于領導沒有把自己的意思真正完全準確地傳達到員工的頭腦里,員工對領導的話并沒有進行深刻地思考,從而在頭腦中的原有思想占據主導地位所致。
我們都知道,直接的指正是讓人不愿意接受的。所以,領導在指出員工的不當之處時,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和思維方式讓員工主動地接受,自覺的改正和提升自己,這才是正確的培育下屬之道。
把簡單而又明確的語句換成晦澀難懂的詞匯,這樣可以吸引員工對這句話主動的思考,最好能達到長時間地思考,最終悟到其中的道理,這樣做,要比單純的說教效果好幾百倍。
因為員工在思考這句話的同時也是在潛移默化地接受著領導的某種觀點和思想,等到他破解了其中的含義的時候,也就是他開始接受和認可這種看法的時候。
這類語句首先要能夠吸引人去思考,換句話說,有思考的價值,有深刻含義,讓人在解開謎底時能夠產生某種共鳴的句子;其次,這類語句要具有哲理性和實操性,能夠讓人讀懂后并且贊同它的句子。
能夠自如地使用這樣的語言并不是一件易事,這需要領導在平時的日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經驗和學習來提升自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